{{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戶外風險的管理

 

在戶外環境下有許多潛藏的危機,當然最好是不要遇到,雖然有些可以依靠裝備、技巧或經驗來應付,但天有不測風雲,就算相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刻、季節,卻有不一樣的風險。事實上,完全都沒有風險的去處與活動,其實也沒什麼意思,好在大部分都是可以事先做好計畫和預防的,只要我們有正確的認知與準備便能趨吉避凶。

颱風天要出門嗎? 

若沒有颱風在附近,也看不到變化萬千的雲彩,因此, 每當颱風較接近時,天空中的雲彩變化最有戲劇性,所以也是上山攝影的好時機。但是,也很有可能遇到惡劣的壞天氣,什麼都看不到,這就得賭一把了!
不過當然是要周全的計畫和充足的準備,例如撤退時機和路線的掌握、不能撤退時的躲避應變、裝備與食物的準備...等。並不是說颱風警報發佈時已在山上的人就一定要急忙下山,若還未上山當然是得取消或順延行程,但已經在山上者,必須評估是否來得及下徹,或就近尋找安全處躲避。
若只是聽聞颱風在附近就不登山的話,那可能每年夏天都很難上山了,而且會錯過精彩的氣候景觀。其實,氣候穩定也不代表一定安全,但氣候不穩定確實比較有機會遇到大景,所以有颱風在附近時,雖有潛在的風險,但這反而是登山健行的樂趣之一。畢竟,就是要有一點風險的活動才會有意思嘛!若不帶回氣象萬千的景象,不管攝影器材的性能再好,影像畫質再高,也只是帶回清楚的人物與三角點在一起的紀念照而已。
所謂準備是指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裝備完整齊全、撤退計畫周詳、平日體能維持、行程規劃合理,甚至同行隊友的選擇。

風雨日曬帶來的傷害

戶外環境下,人體會直接面臨自然氣候的侵襲,這些是比危險地形更容易讓人發生意外的重要因素。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氣溫大約會下降6度C,所以在較高海拔地區活動,保暖就是非常重要的。當身體潮濕時,若再受到風勢的吹拂就會讓人的體溫大量流失,會感到更冷,這就容易發生失溫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風寒效應”。所以,除了保暖之外,衣物的防水、抗風的性能好壞,就相當關鍵了。在台灣的高山很容易遇到雨勢綿綿的天候,就算不是大雨,但穿梭在飽含水滴的箭竹叢中,就像是走進自動洗車機般,全身都會被刷洗的非常徹底。空曠處風勢又強,週遭一片霧茫茫,這種天氣全身濕透是很容易失溫的。
晴朗天候下,無論海拔高低的環境都有紫外線過量照射的可能,紫外線照射會照成皮膚曬傷,會有疼痛、起水泡的症狀,經常如此也很容易產生皮膚的病變,所以防曬也是一定要做的準備。如果環境沒有遮蔭時,只能依靠穿著有抗UV機能的衣物來防止曬傷。

PS:防水和防潑水不一樣

紡織物的防水和防潑水是不同的概念,防水比較簡單,只要能阻止水的穿透就防水了,像是最簡單的雨衣、防水袋等之類的防水布料就是。而防潑水則是讓水滴不附著在織物表面,而是會快速滑落,就像是荷葉表面滾動的水珠一樣。防潑水性能可讓布料表面保持乾爽,水分不會吸附在布料纖維之間,可讓布料不易吸水而潮濕。好處是避免布料吸水增加重量之外,也讓布料保持一定的透氣性。做成衣物來穿著可讓身體不易潮溼,卻有很好的透氣性,因此考保持舒適。
防水性的單位:mm/mm2。每平方釐米(mm)的面積上最多可以承受多少釐米(mm)的水柱而不滲水,數值愈大表示抗水壓能力(防水度)愈佳。

例如下圖的防水透濕雨衣,由於表布的防潑水效能很好,淋雨時,水珠不會滲入布料組織中,只會在表面形成水珠狀滑落,這就是防潑水效能。

(但是防潑水效能並非永久性,會隨者使用年限以及洗滌次數而減弱。)

PS:透氣性的重要
防水很容易,但是穿著防水但是不透氣的雨衣則會非常不舒適,最大的問題是悶熱以及反潮。反潮就是防水布料的內側潮濕,由於身體會有體溫以及不斷的排出汗氣,只要運動便會發生。但若是布料的透氣性不佳,汗氣就會在還未通過布料蒸發出去前,就因為布料的內外溫差導致凝結成水滴,因此透氣性不佳的雨衣內部就會潮濕,由於汗水一直增加但都被阻止在雨衣之內,當然就會讓衣物濕透了。雨衣和帳棚外帳的布料就非常需要講究布料的透氣性。
透濕性的單位為:g/m2/24hr。意思是每平方米的布料面積,在24小時能夠通過多少克重的水氣量。

PS:抗UV的標示
抗紫外線的性能都以“UPF數字”來表示,”UPF30+”表示在穿著這件衣物時,在相同強度的紫外線照射下,比不穿時能承受多30倍長的時間才會曬傷。所以UPF後面的數字愈大,代表抗UV的性能愈強。

高海拔的問題

冬季在高山地區的活動,身體比較容易有輕微失溫、高山反應發生,這可能導致個人神智不清、判斷力變差、體力減退等現象。最好不要單獨入山,同好結伴是比較好的方式,同行者彼此之間應該互相注意。尤其是高山反應的發生,這可從身體是否有異常動作、面容表情等做判斷,只要感覺有異,都應該當作至少是輕微的高山症,但是大多數當事者可能否認自己身體異常,事實上有輕微症狀的隊員可能無法對自己身體狀況做出正確的說明,甚至誤判自己的能力。
1.避免高山症   
高山症是常見的問題,症狀輕重不一,輕微就像感冒一樣,嚴重時會致死。但每個人發生高山反應的症狀輕重並不一致,通常在高山上一、二天後症狀會逐漸消失。但有些人卻會呼吸急促,感覺缺氧、沒有體力。伴隨有頭疼、暈眩而且無法入睡,也可能無法正常飲食,情況更嚴重時會引起高山肺水腫或腦水腫。當海拔高度升高,空氣就逐漸稀薄,氧氣的含量比較不足,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

但是人體會逐漸適應這樣的空氣稀薄環境,會發生高山症主要是由於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所以不要在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 以攀登台灣地區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為例,在入山的前一天晚上應該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度位置先過一夜比較安全。出發前幾天也不宜過度勞累、熬夜,最好是平日就保持良好作息,讓身體常保健康,是最好的做法。此外,如果正好出發前感冒,會增加發生高山反應的風險。

那麼依靠藥物有用嗎?像是常聽到的丹木斯之類,其實,不一定有用,至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吃單木斯,如果不能確定自己能不能吃這種藥物,那就應該要儘早去找專業的醫師判斷(家醫科或高山醫學科之類),由醫師判定才是可靠的作法。

2.避免失溫   
發生失溫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因為淋雨或是大量流汗等原因造成衣物潮濕,在衣物未乾燥之前布料會貼住皮膚,此時受到風力的吹拂造成風寒效應,使人體體溫降低,身體反應變差,然後逐漸意識不清,最終死亡。失溫者會因判斷力下降,身體反應變差,造成嚴重的致死意外。尤其是高山地區的活動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
在高海拔地區進行長時間的活動時,應穿著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衣物,慎選材質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而羽絨夾克和羽絨睡袋是一定不能受潮的,因為羽絨一旦潮濕就會失去保暖作用,而且很難乾燥。至於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

3.避免迷途   
在戶外環境迷途多半是前面所提的事項沒有落實,才會讓自己走入岔路,或者沒有跟上其他同伴而走失。發現自己迷途時,一定要保持冷靜,若沒把握回到正確路徑上,最好的作法就是原地等待,同行者一定會發現有人脫隊而回頭找人。
當然也有可能即將天黑都沒有人回頭來找,或是萬一天候轉劣,此時只能就近尋找天然的地形躲避風雨,所以此時有隨身攜帶緊急宿營裝備的話就可派上用場,就算是一個大的塑膠垃圾袋也可緊急替代,只要能夠多熬過一夜,獲救的機會就大增。所以背包裡一定要有品質夠好的雨衣,也最好多帶一個塑膠製大垃圾袋,以防萬一。換句話說,重要的保命裝備最好不要委託他人揹負,如果非要這樣,那就務必要跟緊隊友,否則一旦落單,不一定挨得過第一晚。最低限度,個人的頭燈(要有備用電池)、保暖夾克、雨衣、雨褲等,一定要在自己的背包裡。如果連這些都嫌重,那實在也不適合參加登山健行的活動啦!

PS:迷途絕對不要順著溪谷往下游走
這是因為台灣的地形陡峭,順著溪谷往下游只會遇到更陡峭的困難地形或是瀑布,而且在沒有裝備與技術的情況下,一旦滑落幾乎都不可能再爬得上來,千萬不要以為順著溪谷往下走會回到平地,進入地形複雜狹窄的溪谷中獲救的機率極低。那應該怎麼辦呢?如果附近沒有適當的地形地物可以掩蔽而非要移動的話,只能往高處走,至少山頂會比較空曠,較容易被人發現。

溪谷活動要特別小心

在溪谷中活動最要小心突如其來的溪水暴漲,雖然在溪谷中過夜非常舒適,水源不是問題,但是宜避免紮營在太過接近水邊的位置,尤其是夏季前往更要小心,一場午後陣雨就有可能發生溪水暴漲。只要是天空開始烏雲密佈,就要有隨時撤退的打算,只要發現溪水突然變濁,就必須立刻往高處離去,因為很有可能當你發現溪水漲起時已經來不及了。

冬季為雨量較少的季節,水位比較低,也是拍攝高山溪谷變色葉植物的好時機,只是要小心避免涉水讓衣物受潮,而且冬季的水溫會低到讓人受不了。 另外就是如果要涉水走入溪床裡,務必穿著溯溪鞋以免滑倒。只有不織布鞋底材質的溯溪鞋才適合走入溼滑的溪床上,其餘橡膠底的涼拖鞋是完全不止滑的,別被誇大不實的廣告誤導了。

雪地活動的時機與撤退

台灣的冬季在高山地區也會降雪,只要是氣象預報有冷氣團接近,水氣足夠時就會降雪,有時北部的海拔高度在1000多公尺中低郊山也會降雪。通常台灣高山的積雪期為每年的12月開始至隔年的四月,所以能看到雪景的機會也不算很低,關於欣賞雪景或雪地攝影,有幾個注意事項:
1.時機的掌握
氣象預報即將降雪時,必然是氣溫夠低,水氣足夠,所以降雪的當下,大部分情況都是一片霧茫茫,能見度不佳,由於沒有陽光照射,體感溫度會很低,此時上山只會感到非常寒冷而無景觀可看,不是最佳的賞雪時段。連續多日降雪後的晴天,才能見到藍天與白雪,不但比較舒適,也能見到漂亮景觀。

2.抵達的難度   
除了公路可以到達的合歡山區是比較容易前往的之外,其餘能夠拍到雪景的位置對於攝影者來說,其實都不容易抵達。在積雪的山區行進並不輕鬆,而且必須穿著專用的登山鞋加上冰爪後才能步行前進,最好還要搭配冰斧的使用,由於難度較高,並不建議非登山愛好者進入這樣的環境。一般初學者不是不能嘗試,而是要在冬季前往積雪的山區時,務必要有足夠應付的專業裝備,一般旅遊用的雪靴、雪爪、羽絨衣等是不適用的。同時也要慎選適合的路線地點,合歡山區是最接近一般人能前往賞雪的地點,缺點是雪季賞雪人潮擁擠,除此之外,雪山主峰、奇萊南峰等大眾級高山,在裝備正確且有資深人員的領下,是比較適合一般初學者嘗試的雪地體驗好去處。

3.雪季前往合歡山適合自行駕車嗎?   
冬季時如果要自行開車前往合歡山,若非四輪傳動車種,恐怕要三思,不是加裝雪鍊就一定沒有問題。也最好是四輪同時加裝,非驅動輪裝上雪鍊對於下坡的制動性能也是有幫助的,前輪一旦壓在堅硬的結冰路面就很容易失去循跡性,尤其是在武嶺和大禹嶺之間的這一段台14甲道路上,若無加裝雪鍊或更換雪地胎的話,多處陡坡彎道只要稍有速度就很容易讓車輛失控。如果做不到,還是花點錢搭乘在當地載客的有加裝雪鍊的四輪傳動車吧,這樣比較安全。

基本戶外生活技巧

1.判斷路徑

這有二種意思,一種是指不要走錯方向或走錯岔路,另一種是指不要踩在不好走或有危險的腳踏點。在人多或常有人走過的熱門路線上,路徑一定清晰,順著路徑走應該都不會走錯,但是人少的地方像是佈滿箭竹或低矮灌叢的山坡地上就很難說了,尤其是開闊的稜線或是地形雜亂的中級山區,只要幾天沒人走動路徑就會被植物煙滅覆蓋,又或者是很容易誤認獸徑,更別說是遇到惡劣天候了。

最好的做法當然是跟著有經驗的嚮導,或是自己懂得使用指北針+紙本地形圖,懂得操作隨身攜帶的輕便型GPS導航機是更好,智慧型手機也要隨身攜帶並維持足夠的電力,以便必要時可以撥打緊急電話(前提是要走到夠開闊處能夠接收到電信訊號)。

戶外攝影者如果要前往較為原始的地點拍攝自然景觀,出發前都應該仔細先做好準備,包括前往地點的地理資訊以及應變計畫,就像是登山一樣。踏腳點的面積就算不夠大,但只要是堅硬的地表,穿著硬底的登山鞋應該都可以撐得住身體的重量,但是硬底的登山鞋踩踏在較平滑的堅硬表面時也容意滑脫,例如傾斜的樹根、溼滑的石塊等,踩在土石混合的硬質地表是比較穩當的,必要時踩在有雜草生長的位置會比踩在溼滑的泥濘上來得好。有坡度又潮濕的細泥土地是很不好的腳踏點,會比有點鬆動的細碎石塊區域更易滑倒,而潮濕長滿青苔的堅硬岩石步道或是潮濕的木棧道,也是很容易滑腳的踏點。

2.判斷氣候

何時該出發,何時該撤退或是停留,在出發前就應該仔細研判氣象預報,雖不一定準確,但是仍然可以有個依據。尤其是大雨、颱風等預報要隨時掌握最新的預報動態。低氣壓在附近時,天氣會比較不穩定,氣流擾動較混亂,較容易發生降雨,颱風就是熱帶性低氣壓,在靠近時天空的雲彩變化大,空氣最為清澈,擁有最豐富多彩的天色,當然是一定要做好準備才出門啦!

而高氣壓則正好相反,空氣穩定不易擾動,所以通常天氣晴朗炎熱,不易降雨,也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但是雲層變化少,在白天的直射陽光照射下,景物比較不好看,尤其是夏季。因此當我們發現氣壓的變化在過去的幾個小時有很大的下降趨勢時,通常代表有很高的機率會下雨,所以我們要做好收拾或撤退的準備。

台灣大部分平地都屬於副熱帶(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則屬於熱帶。但是台灣中海拔的山區、高山地帶,即使是夏季也只有中午氣溫較高,早晚的氣溫都偏涼,還是得穿一件保暖外套。夏季是氣候變化最大的季節,在中級山區幾乎每天都有零星地形雨的可能。
台灣多數的高山冬季會降雪,不要被平地的溫暖天氣所誤導。前面提過,每上升1000公尺,氣溫會下降大約攝氏6度C,所以前往高海拔地區活動時,可利用這樣的計算方式,再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某一地的最高、最低氣溫,推估早晚的氣溫差異,再依據活動山區海拔高度,推算可能降低的溫度,即可正確粗估山區的氣溫,作為攜帶衣物、寢具的參考。

PS:中級山的定義

對於山岳的分級,多以海拔高度作為區分的標準,高度在1000公尺以下者稱為低山、郊山,或者低海拔山區。海拔1500公尺以上,3000公尺以下的區域稱為中級山、中海拔山區,其中以中級山較常用。高度在3000公尺以上一般稱為高山。

高度與難度不直接相關,大部分無人煙的中級山區多半比高山更難通行,這些中級山的特徵是:氣候溫差較小、動植被種類多樣而複雜、容易夾雜溪流地形,所以行走難度通常比高山地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