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玉山縱走八通關

玉山是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也幾乎已成為當前臺灣的象徵之一,自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玉山主峰變成熱門景點之後,從塔塔加上玉山主峰的這條登山步道就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大眾級高山路線。但是除了可以從塔塔加進出玉山主峰以外,當然還有其他路線和走法也能進出玉山地區,這回我從塔塔加進入,經由八通關古道下山,在東埔結束行程。
現在的八通關古道路況較差,沿途景觀較原始自然,每隔一段距離也會看得到一些早年的駐在所遺跡,穿插多處崩壁地形的橫渡和高繞,走起來比較累也比較危險刺激,相對塔塔加線來說,走這條路線進出玉山需要更好的體力和膽試,雖也不算太遠太難,但卻是屬於比較進階的登山路線。

玉山主峰標高3952公尺,是台灣第一高峰,但是這次的主要目的地並非主峰,而是要前往玉山北峰頂的氣象站眺望玉山主峰,那裏才是觀賞玉山主峰的最佳位置。玉山北峰標高3858公尺,在玉山群峰中為第三高峰,峰頂的氣象站始建於日治時期,是台灣境內海拔最高的建築物。

路線走法

攀登玉山一般有二條路線,西側的塔塔加線最多人走,東側的八通關線也有人利用,這是從塔塔加上山後不採原路下山的另一種選擇。當然也可以從東埔走上來往塔塔加方向下山,這個方向上山的行程走法比較累,但若是不想睡排雲山莊的話,這種安排是另一種比較充實的選擇。不過目前會這樣安排的隊伍並不多,畢竟時間要比較長,體能負擔更大,也更難走。
 
八通關古道最早是在清朝時期所建的橫貫道路,後來在日治時期也有修建,當時主要是為了管理居住在深山的原住民以及連絡臺灣東、西部的交通。八通關古道由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登山口進入,一路翻山越嶺橫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卓溪鄉的山風登山口(瓦拉米步道)為止,全程約96公里,大致上以大水窟為中心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除了山風到瓦拉米之間的路段較好走之外,從瓦拉米之後到大水窟之間的這一段的古道因年久失修,維護困難,已經是很難走的長程登山路線。
而東埔到大水窟之間的這一段,早年也是攀登玉山的熱門路線,後來因為塔塔加線的出現,已經少有人會由此上玉山,但是這一段古道還是攀登南二段、馬博橫斷、八大秀等進階路線的必經之路,不過近年來也因為地質破碎,屢屢受到風雨影響,古道已有多處崩塌需要高繞或是橫渡,危險性和難度也是一直在增加,目前被玉管處列為第四級登山路線,已經不能算是大眾路線了。
目前八通關古道路徑明顯且可通行的部分,是從東埔開始,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雲龍瀑布、乙女瀑布、樂樂、對關、關高,然後到八通關草原,再過去往花蓮方向的古道路徑就不易行走了。

登山分級

由內政部營建署邀集登山界共同訂出國家公園步道系統分級,是將國內3座高山型國家公園步道依其難度劃分為0至6級,玉山國家公園內各步道,適合對象及相應技能,可以參閱玉管處官網


這次的行程是從塔塔加入山,東埔下山,而且行程排定四天三夜,D1住宿排雲,D2紮營荖濃溪營地,D3紮營觀高坪,D4走出東埔結束行程,這樣的安排算是比較不疲累又充實的走法。

荖濃溪營地之前的行程

第一天由塔塔加進入步道,沿途雖然都是上坡,但是坡度和緩路況良好,甚至還有廁所和可以坐著休息的涼亭,全程幾乎都是走在茂密的針葉林下,視野景觀也還算不錯,一般人慢慢走大約7-8小時應該都可以抵達排雲山莊。排雲山莊的屋況相當良好,是有值班管理員的山屋,這次去還在排雲山莊內遇見進駐的醫療團隊,如此水準的山屋,難怪是台灣最難抽籤床位的高山型山屋。
 
通常晚餐後大約19:30後排雲山莊內就熄燈了,因為大部分山友都會在凌晨02:00-03:00之間出發前往主峰,但是我並沒有上主峰看日出的念頭,第二天的行程也不長,只要能到達荖濃溪營地即可,所以隔天上午6點才離該排雲山莊前往主峰。這段路程也很好走,除了登頂前最後200公尺坡度較陡,可能需要抓握鐵鍊之外,只要天氣好,其實登頂玉山主峰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只是在主峰和北峰的岔路口風勢可能較大。
由風口陡下往北峰的長距離碎石坡,就會有點風險,因為遍地的碎石很有可能往下滾落,所以行走在這個路段要比較小心,在下到鞍部之前會遇到往荖濃溪營地的岔路口,我們的大背包先卸下放在此,換上輕裝帶著攝影器材直行往北峰前進,這次的天氣其實不錯,北峰頂的氣象站老遠就看到了,就算是輕裝要走到北峰頂還是需要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步程,當又開始辛苦爬坡時,回頭望向主峰已可看見主峰和東峰巨大的山體,由於高山的氣候變化很快,為了怕隨時湧來的雲霧籠罩,我也不時的回頭舉起相機向主峰拍攝,畢竟之前來的幾次都只有看到一片厚重雲霧。終於在雲霧湧起時登上北峰,同時也拍下清楚的北峰和北北峰的山頭。
這一天能曬到陽光的好天氣維持了大約4個多小時,在陽光下並不會覺得冷,所以除了下半身的貼身長褲之外,上半身只穿一件羊毛短T,因此在手臂曬出了一道清楚的界線。
回到北峰下切荖濃溪營地的岔路口,背起重裝繼續往下前進,在進入樹林之前,玉山主峰和東峰似乎一直都在身後。這段長距離的陡下坡由於坡度甚陡,甚至讓走路速度慢不下來,很快的便進入樹林之中,果然在下午四點之前就抵達了荖濃溪營地。

挑戰路況的開始

荖濃溪營地處於樹林之中,大約能搭10頂二人帳左右,營地邊的溪溝看來就是發源於玉山東峰荖濃溪的源頭,但是水量不大,也許有一天也會乾涸。
第三天的行程自荖濃溪營地出發後,目的地是觀高坪,地圖上看似距離不長,一開始也都是很平緩的好走步道,但是今日的路段雖然是下坡居多,但是走來並不輕鬆,主要是因為八通關古道沿途有多處崩坍,橫渡或高繞不斷,增加不少刺激感和疲累,面積較大的崩坍有四處,隨然大部分危險地形已有拉繩,但是並不可靠,繩索只是握著心安的,還是得小心踏點,踩穩再踏出下一步。
有些沒有繩索的路段,踩在土石鬆動的邊坡加上曝露感較重,就要十分小心儘速通過了。但不時傳來土石滾落的聲音,有些是自己踩落的,有些是上方滾下的,由於會滾落很遠,所以這種聲響好像都不會停止一樣,通過這種地形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大一點。橫渡崩壁最好一次一人,後面的人站在安全的位置仔細看前人的腳布和踏點,通過後,下一人再跟上,先通過的人也要回頭看後面的隊友,必要時可出聲提醒,幫助全員通過。這樣的地形有好幾處,只是規模大小不一,但肯定行進速度不會快。

抵達八通關草原時視野廣闊,可遠遠看見山腰上的步徑,當抵達八通關駐在所遺址時會發現有岔路,玉管處在此設有指示牌,就會明白此處是往觀高、大水窟、秀姑坪的路徑交會點。而接下來的八通關古道由於崩毀嚴重,由此往觀高坪方向的舊路已被封閉,必需由此開始較長距離的高繞,這段高繞路距離大約2.7K,不過落差不小,全程走在密林之中,重裝上下頗不輕鬆,還好有草木可以抓握,可減輕雙腿膝蓋的負擔。但這段高繞路徑上也有幾個不明顯的岔路,霧氣瀰漫的時後有時不容易辯識,我拿出手機開啟離線地圖,不斷的確認自己的位置和行進方向,讓心裡踏實很多。
 
自八通關高繞起點開始,走走停停的慢慢走,大約3.5小時才下切回到原有的古道主路徑上,自此到觀高坪就只剩下平緩的幾百公尺距離,心情輕鬆多了。不過就在觀高坪的空曠地面上,突然ㄧ條體型不大的菊池氏龜殼花從眼前滑過,動作頗快,我拿起相機想拍,但是祂ㄧ直不停的爬動閃躲,天色也昏暗,無法拍得好。這種毒蛇的毒性極強,是臺灣唯一能夠分佈到海拔3,000公尺的蝮蛇科毒蛇,萬一被咬中目前應該無解,在這種地方還是別鬧祂了,只能目送….
 
這一天的天氣從中午抵達八通關草原時就是霧氣瀰漫,能見度不太好,一直感覺可能要下雨,不過運氣也不錯,並沒有真的飄雨,在觀高坪的夜裡甚至可以看見滿天星斗,氣溫也不冷,大約在10度左右,晚上睡在新的羽絨睡袋裡其實太熱,只好脫下睡袋,鑽進睡袋內套後再將睡袋蓋在身上,這樣還差不多。

水源不缺的古道路段

觀高坪往東埔方向的古道長度約為14.7K,大部分路況都是樹林間的緩下坡,並不曝曬,不過高度逐漸降低,所以氣溫也愈來愈高。這段路程還是有多處崩坍地形,不過規模較小,都不難通過。沿途經過的高大樹木和大小不一的瀑布極多,水源不缺,所以不用隨身揹太多的飲水。其中乙女瀑布和雲龍瀑布,算是視覺較震撼的二個主要觀賞焦點。這段路程雖然大部分是下坡,但還是有二處高繞路,坡度相當陡,但是距離比八通關和關高之間的短很多,所以走來還是輕鬆愉快,可以邊走邊拍沿途的花草樹木。
當通過乙女瀑布之後,就陸續會遇見輕裝來賞景一般遊客,然後再經過「父不知子斷崖」,「雲龍瀑布」,路況愈來愈好走。父不知子斷崖路段為風化頁岩的大崩壁景觀,遠觀地形險惡,經常落石不斷,因而有個傳神的名稱,但這段路雖然看似驚險,但是目前斷崖部份已有護欄及繩索,走來並不危險也沒壓力,但是圍欄實在太醜,所以畫面也沒拍幾張,倒是岩壁面的紋路和顏色頗具可看性。在進入東埔村落之前,會先抵達賣愛玉冰的小店,當然要來一碗冰涼的。(我覺得二碗才夠。)然後才算是結束了這趟「玉山下八通關輕鬆行」。
 
其實這段通往荖濃溪營地的八通關古道沿途景色,比塔塔加上排雲山莊的可看性更高,只是難走許多,也比較有風險,但是仍然值得一走,不過這條路線已不能算大眾級路線,除了一定要有更好的體能之外,成員最好也要有一定的登山資歷,至少新手比例不宜太高,不然領隊很有可能會非常辛苦。同時食宿禦寒等裝備一定要齊全,因為若有狀況,這條路會很難摸黑下山。

這趟行程的裝備測試心得

這趟行程帶了好幾件全新開發的裝備前往實地測試,有三件裝備是最讓我感到滿意的,分別是M3水陸二用長褲、超輕量石墨烯睡袋內套和超輕量石墨烯脖圍頭巾。還有我自己非常期待的1000FP羽絨夾克、950FP抗水羽絨睡袋等這二款已完成品,其他還有石墨烯刷毛連帽內層衣、石墨烯羊毛頭套…等還未正式定案的新式裝備原型。

但是上述的羊毛頭套、連帽超輕保暖內層衣,這二項全新原型商品在這次行程中完全沒有拿出來使用,因為我頭上著戴著另一款更輕薄的石墨烯脖圍頭巾,由於並不覺得冷或熱,也很舒適,全程都沒有從頭上取下來過,所以也忘記要取下來換新的石墨烯羊毛頭套來試用,下一趟一定會刻意再安排石墨烯羊毛帽的實地使用測試。

至於另一件刷毛連帽內層衣也沒有拿出來穿,是因為天氣不夠冷(大部分時候的氣溫都在10度左右),在長時間重裝行走的過程中,這樣的氣候對我來說,其實穿著短袖排汗上衣搭配隨時能穿脫的輕薄外套就夠了,事實上,也只有在夜晚和清晨沒有行進時,我才在短袖排汗內衣外再穿上外套,所以完全沒有用到這件超輕量材質的新款保暖內層衣。

一.M3水陸二用長褲

這件貼身的長褲當初原本是為了夏季的潛水活動而設計,但是台灣的夏季水溫較高,為了避免太過悶熱,所以採用自行開發的新式針織布料,放棄一般防寒衣常見的Neoprene發泡材質。這樣的材質有一定的厚度,除了能用於夏季的潛水之外,也非常適合冬季的高山寒冷環境使用。透氣性極佳,而且布料內側的刷毛組織排水快速,就算全部濕透,也只有布料外側以手觸摸時會發現是潮濕的,但貼著皮膚的內側並不易感到濕冷。

在玉山主峰登頂的那一天,下半身完全不覺得冷也不會悶熱。這種保暖性和透氣性俱佳的刷毛布料,表面的組織頗為強韌,在膝蓋以下的小腿正面有更耐磨的TPU貼片,不會像一般刷毛材質那樣容易破損,所以除了水域活動之外,也非常適合冬季的高山健行。

這次在玉山上也有幾位高山協作穿著這件長褲從排雲山莊開始就穿著這件長褲,直到走下東埔為止。像我這種燥熱體質若是在不夠冷的天氣下是穿不住的,不過如果是在10度以下的氣溫,穿著這件長褲則非常舒適,就算潮濕也能維持一定的保暖效果,只要不脫下來,乾燥速度也算夠快,由於布料彈性佳,版型立體,穿在身上全無拘束感,非常適合冬季的高山活動穿著。

詳情介紹

 

二.超輕量石墨烯脖圍頭巾

這件只有25g重的脖圍頭巾,其實在七月份時已經推出,這次帶上山的是新的顏色和圖案,材質和版型則維持和原有的一樣。但在秋季帶上高山使用則是第一次,這種超輕量材質本來不確定在低於10度甚至5度以下的氣溫表現如何,經過這次的四天三夜行程後,對我來說是確定完全沒問題。從上山的第一天開始到第四天走下山洗澡前,連續四天三夜我都戴在頭上沒脫下來過,包括夜晚睡覺也是一樣,這是因為舒適感極佳,無論乾濕都不易察覺。

這次清晨在排雲山莊外的氣溫為4度C,但是這件超輕量石墨烯脖圍頭巾對於行進間來說,溫控效果很好,布料輕軟延展性又佳,待在頭上既不感到冷也不感到熱,其實就算停下來會冷時,由於版型也算是緊貼著頭部,將一般登山外層夾克的帽子套上即可很快增加保暖度。此外,由於非常輕薄短小,就算多帶幾條塞在背包的頂蓋裡也不是問題。

詳情介紹

三.石墨烯睡袋內套
這件睡袋內套採用的材質其實和上述的脖圍頭巾是一樣的,由於材質輕軟舒適,所以非常適合用於製造需要貼著皮膚的裝備,當然也很適合用於製造睡袋內套。石墨烯的特性的就是溫度傳導非常快速,穿戴在身上時,體溫能夠很快速的傳導,讓體溫較低的部位也能盡快提昇溫度,尤其是用於製造睡袋內套,除了能避免嬌貴的羽絨睡袋被身體髒汙之外(羽絨製品清洗相當麻煩),也能增加既有睡袋的保暖力,加上其本身清洗容易,而且重量不重(210g),所以應該是每一位登山者都應該自備的裝備,就算是參加免揹睡袋的豪華團,這種貼身裝備還是自理比較好。

詳情介紹

四.Chinook組合式抗水羽絨睡袋
這款睡袋並不是我們生產的,但卻是我們和Chinook共同設計,由Chinook在東南亞的代工廠負責生產。這款睡袋的結構設計是全新的概念,將睡袋分為內外二層。
”內層“為包覆全身的木乃伊式傳統睡袋的外型,只不過為了講求輕量化和保暖效率,將拉鍊取捨到只剩下在身體上半身正上方的一截,人必須“鑽進去”躺平。這個內層已可以單獨使用。此內層睡袋內部填充羽絨的隔間採3D箱型結構設計,採用美國Allied頂級的950FP、90/10抗水羽絨,填絨量為370g(以上數據的意義會另有專文解釋),表布為7D抗撕裂尼龍布,尺寸為:長195CM、寬75CM、上腳寬44CM、下腳寬35CM。這樣的規格總重量是780g,適用的舒適身高為175公分以下,至於適用溫度,則還在等待美國的EN Test報告,但是這樣的規格數據推測應該舒適溫度會落在-7度到-10度之間。
”外層“為膝蓋以上採覆蓋式的設計,膝蓋以下則為桶狀設計。填絨量為180g,總重為450g。羽絨規格和內層一樣都是採用美國Allied頂級的950FP、90/10抗水羽絨,隔間設計為一般夏季睡袋常見的穿刺車縫隔間。
這件”外層“在夏季的中低海拔環境過夜時,可單獨使用這個輕薄的“羽絨被”,只要將膝蓋以下的腿部伸進睡袋內,膝蓋以上的上半身只有身體正面被覆蓋,身體背面則為摟空的設計,以求最大程度的減輕重量和縮小收納體積。只要正確搭配睡墊使用,身體背部就不會冷。但是在嚴寒的冬季時,這個外層“羽絨被”結構可以和前述的內層睡袋組裝再一起,就成為更保暖的“加厚”睡袋(同樣也在等待美國的EN Test的結果)。

這次帶上山使用的是上述的“內袋“,這樣的規格不管是在排雲山莊過夜還是在荖濃溪營地紮營,其實我都覺得太熱,尤其在觀高坪過夜時,我甚至只是身體“穿上”睡袋內套,然後將這個睡袋平整的覆蓋在身上而已(身上只有短袖內衣+短內褲)。儘管如此,接下來降低填絨量的第二級睡袋就很值得期待了,可想而知的是,除了原物料成本一定更低之外,總重量也一定會更輕。

五.Kawas-Hila 1000FP羽絨夾克
這件夾克是來自台灣的Kawas品牌自行設計,在越南的代工廠製造,整體拿到後感覺就是一件品質高、價格卻不高的超值好物。特選通過日本JIS標準,絨梗比達95/5的高級羽絨(羽絨與羽梗比例是95%羽絨與5%羽毛,應該是目前業界的最高羽絨規格。),而且蓬鬆度達1000FP,這個數字也是目前業界的最高規格,既然規格都很高,當然也追求羽絨的取得也是所謂的“人道羽絨”,也就是所謂的非活體拔毛或是對動物強制餵食。
填絨量為80g,對登山運動來說,這也已經不算太少,可說是三季適用,表布採用超輕量的10D抗撕裂尼龍格紋布,並有矽膠壓光防穿絨處理,同時有經過無氟防潑水處理,有一定的防潑水能力(會隨時使用時間衰退)。規格數字都非常漂亮,實際穿在這趟行程時,的確也在清晨和夜晚的非運動狀態下帶來溫暖的感受,由於重量非常輕,男款M號只有270g重,而且可以隨意壓縮,就算是塞在登頂包內隨身攜帶也不會有累贅感。
這件羽絨夾克有自體收納的設計,雖然我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登山用的中層保暖夾克我通常都是緊緊的塞進大背包容易拿取得到的上層,可能會讓其中一隻袖管伸出在手指能抓住的位置,當需要時就用力扯出來,不需要時就隨意塞回去, 但是一件好穿的羽絨夾克也不是只有登山活動才能穿著,在平常的休閒旅遊生活中只要天氣夠冷,也是很適合的服裝,這時的自體收納就顯得可讓這件夾克收起來時夠簡潔。
這件夾克各部位的做工細節都相當不錯,不會輸給國際大品牌,穿著舒適性也很不錯,外觀設計也朝向年輕化設計,但是4980元的價格並不高,十分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