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戶外穿著的學問

這個問題就大了!

誰都知道出門要穿衣物,但不同場合適合的穿搭並不是想像中容易,尤其多數人是好看放第一。重視外觀並沒有錯,總是要先覺得好看才會考慮口袋夠不夠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戶外專用服裝除了機能、性能,還必須穿搭瀟灑帥氣,氣質優雅並兼顧流行時尚,並要求絕對的輕量舒適,而各種活動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服裝的種類才有那麼多。

各種類型的活動需要的服飾皆不相同,出門前行囊整理最傷腦筋的部份就是服裝,帶多嫌重,少帶怕不夠。因此要選擇適當材質的衣物,就可以多日不替換也不會覺得不舒適。專業的戶外衣物藉由特定的紡織素材與剪裁設計,可以得到諸多非常實用的機能。各種活動都有各自不同的設計,這些都是為了滿足特定肢體動作,或是氣候、地形條件而存在。只要不能滿足有利肢體活動的需求,就不是專業服飾,甚至稱不上是好的服飾。

各層衣物目的不一樣

戶外衣著所謂的洋蔥式穿法,是將衣物分為內中外三層,最內層為排汗層,中層為保暖層,最外層為抗風雨層,每一層都有因應不同季節的設計與厚度。
重裝登山在行進間是會感到熱的,即使是冬季也是一樣,所以行進間上半身大部分時間只會穿一件排汗內衣(長短袖視季節和氣候而異),經過風大的路段如果會冷,此時可從背包拿出輕薄可抗風的薄夾克穿在身上,感到不冷時再脫下。(這件薄夾克當然應該放在可輕易拿取的位置,我的習慣就是直接塞在背包套和背包之間的空隙中,由於我的背包套尺寸一定是和背包本體緊密吻合,所以塞進一件輕薄衣物不會脫落。)至於下半身的褲子應該在行進間不會替換。
而能夠防水的雨衣一定也能擋風,所以帶了雨衣就不必再多帶一件風衣。但是穿著雨衣行走其實並不舒適,雖然現在有很多標榜具有透氣性的雨衣,但是只要行走時間拉長還是會感到悶熱,所以若是長時間不脫下的話,雨衣內依然是濕的(主要是流汗所致)。雖然穿了雨衣褲還是會濕,但是雨衣褲一定要帶,萬一遇到需要在溼冷的野地下躲避時,沒有雨衣褲你一定很難捱過一個晚上。(其實我很少真的穿雨衣走路,就算下大雨,只要是沒遇到強風,大多時候都是撐傘。)
至於保暖層,是在非行進狀態時穿的,只要海拔高度夠高,無論哪一個季節都需要,當然是冬夏有別啦!

行進間的穿著問題

實際的登山行進間,經常會穿梭在各種地形或植被環境下,有時得通過潮濕的樹林下或是偶而飄來一陣小雨,又或者是進入開闊地形風勢較強,穿雨衣或是穿保暖層衣物都不舒服,這時就應該穿上前述的輕薄夾克啦,最常見的就是軟殼夾克。這種夾克的特性就是有一點保暖、有一點抗風、夠透氣、夠耐磨、有彈性、防潑水性佳,因此適合在較冷的天候下行進間穿著。冬季的高山上穿著這層夾克應該在尚未開始行走前還是會感到有一點冷,開始行走後一定會透氣而且耐磨耐操,能擋一點小雨和抗風,就算濕了也不會太冷,而且容易乾燥,是非常實用的戶外活動衣著,許多專業的褲子也採用這類布料製作。
由於織造技術的進步,有些衣物採用複合材質獲得複合的功能,例如既可抗水又能保暖,或是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質,這是因為身體各部位在長時間運動狀態下,出汗量不同,或是需要保暖的程度也不同,像是軀幹較四肢需要保暖、身體正面要比背面更擋風之類,是高級專業品牌服裝常見的設計方向。

背包裡的衣物明細

身上穿的那一套,應該是從揹上背包開始走路的那一刻,到下山回到登山口之間,儘量都不更換這樣就不用多帶。所以除了身上穿的排汗衣、褲子、襪子以外,背包裡的衣物明細應該是:雨衣褲一套、保暖夾克一件、軟殼衣一件、備用內衣褲一套、備用襪子一雙、保暖手套一雙、保暖帽一或二頂。長短厚薄看季節,夏季可能再加短褲一件,或是全程都穿著短褲,冬季會額外需要防水手套一雙(未必需要保暖,但一定要防水。)。

原則上,登山活動為了減少背負重量,衣物攜帶的原則就是行進間大部分時間只會穿著一件排汗內衣和長褲,背包裡再攜帶一件軟殼夾克、雨衣褲、保暖夾克,以及另一套備用內層衣、襪子。冬季時的每一件衣物都會比較厚重一些,也要額外攜帶一雙保暖手套、防水手套、一頂保暖帽。以上就是登山活動的基本衣著類物品的攜帶原則,別忘了,這些衣物一定要用防水袋包裝妥當,萬一備用衣物潮濕,就只剩下多餘的重量了。 
             
1.排汗內層  
內層衣是一定會被汗水浸溼的衣物,所以除了身上穿著一套之外,也要攜帶另一套備用內層衣褲。只要材質選擇正確,內層衣物基本上在夜晚睡覺之前,應該都已經被體溫烘乾,所以隔日可以繼續穿著。排汗快乾的機能是來自於織物的材質、組織,和縫製成服裝的立體程度(也就是版型)。
化纖材質內衣保暖性排汗快乾的性能都不差,只是較容易產生異味,有些布料材質在潮濕時會黏住皮膚造成不舒適,所以此時會很想更換乾淨的衣物。但是在無法洗澡的情況下,皮膚表面總是會因為大量流汗後而留下黏澀感,此時再換上乾淨的衣物未必會比較舒適,所以選擇的重點就是除了吸濕快乾之外,也要具備不易因身體流汗而發臭,若因此黏在皮膚上也會很不舒服,最好是乾了以後仍維持一樣的觸感,溼透了也維持一定的保暖性,這樣才會保持儘量的舒適。美麗諾羊毛材質的內衣則擁有優異的透氣性、溫控能力、抗臭、抗紫外線等優點,但是缺點為重量較重、快乾性較差,以及價格較高。
基本上,無論選擇化纖材質還是羊毛材質的內層衣褲,都以要求完全合身的版型為佳,上衣不需要口袋設計,冬季可選擇高領有半開襟拉鍊設計的款式,比較有利調節體溫的散熱需求。除了多帶一件長袖內衣之外,在天候較溫暖的日子也可以再多帶一件短袖上衣,在走路時穿著可能較舒適。而寒冷的冬季則可攜帶一件保暖內層長褲。

2.保暖中層   
無論任何季節,高山行程都必須攜帶保暖中層,雖然台灣地處亞熱帶,但是每上升100公尺氣溫大約便下降0.6度C,可想而知在海拔高度3000公尺左右的山區,即使是夏季,夜晚的氣溫也可能只有10度C左右,冬季更有可能低於0度C。
適合夏季攜帶的保暖層都非常輕薄,有非常多樣的材質可以選擇,常見的化纖材質保暖衣物重量若超過400g都算重了,新型超輕量設計的款式甚至重量僅有300g。一般的超細纖維填充夾克或是刷毛夾克就很適用,這種填充材質不怕水,潮濕後依然可以保溫,這類夾克的表布皆使用相當細丹尼數的超薄材質,多半也都有不錯的擋風效果。為了讓保溫與透氣效果兼具,這一層服裝常將不同特性材質應用在特定部位,追求輕量化的同時也兼顧透氣、保暖等性能。
冬季使用的中層保暖衣要求更高的保暖效果,除了化纖材質之外,使用羽絨填充的保暖衣物保暖效果最好,也最輕量。羽絨衣的保暖效果好壞取決在羽絨的品質,一般評斷標準為羽絨的蓬鬆度、羽絨和羽骨的比例、羽絨填充量、織造工法、布料選擇等幾個項目。市面上各廠牌羽絨衣的價格差異極大,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是不變的法則。

羽絨衣是最適合冬季攜帶的保暖層衣物,因為相同重量的條件下,羽絨衣的保暖性最好,而且可壓縮性也最大,也就是既保暖,又輕量,而且體積小,但是羽絨溼透之後就完全沒有保暖作用,而且不易乾燥,所以一定要小心收納,絕對不能淋雨。無論使用何種材質的保暖層衣物,為了減少背包體積與背負重量,一趟登山行程只需要帶一件即可。所以,應該依照所要去的地點海拔高度、環境、季節,決定要攜帶的衣物種類,只要選擇正確,保暖層衣物是不需要攜帶備份的。
現在的技術也能做到採用羽絨和化纖二種物料混合填充,好處是兼顧輕量與抗潮濕,又或者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填充量,例如軀幹比手臂更需要保暖,所以手臂部位的填充量可適度的減少,甚至不填充,好處是可以減少收納體積與更輕量。另外就是表布使用的材質種類,也可以改變保暖衣物的特性,例如使用完全防風的材質,可讓這件保暖夾克更加保溫,或是只有身體正面採用防風布料,這樣就也可兼顧透氣需求(因為身體後面多半會有背包擋著)。

何謂 FILL POWER ?
在選擇羽毛衣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所謂的650、700、甚至800等的”FILL POWER”。這不是羽毛衣的重量或著羽毛的份量,事實上這指的是羽毛的蓬脹系數等級,就是蓬鬆度。簡單來說,這些數字代表著一盎司羽毛所可以膨脹充滿的體積,650代表的就是可以膨脹到650立方英吋,以此類推。膨脹系數愈大的,表是羽毛中所能囊括的空氣愈多,保暖度愈高,而相對的重量也就較輕。

3.防風雨外層   
這一層衣物最主要是為了阻擋風雨的侵襲,所以當然是一定要攜帶一套備用。這一層衣物除了防雨之外,也必須要求透氣性佳,穿著不透氣的雨衣會讓汗水浸濕身上的衣物,而且非常悶熱不舒適,即使是冬季也一樣。
但是就算是穿著當今最透氣的防雨外層,重裝走久了也一樣會悶熱,容易流汗的人必定也是汗流浹背,而流汗濡濕內層衣物之後也很難再乾燥。所以除非天候惡劣,風勢強又濕冷,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在重裝行走時穿著這類衣物的。尤其是雨褲,除非下大雨或是需穿越大面積飽含水分的箭竹叢,不然都是收在背包裡備用。
這種衣物也有厚薄之分,愈是長天數行程,或是需面對較惡劣的環境(例如多岩石、多低矮灌叢、冰雪地等),就需要較耐磨的厚重設計。 
很多人穿新買的雨衣,脫下雨衣後發現布料內面是濕的,總會懷疑是雨衣抵擋不了風雨而滲水,不過除非雨水是從抗水拉鍊(不防水喔!)或拉鍊、領子開口滲入,或是車縫線後方的防水貼條脫落,不然自然界的水壓直接貫穿布面的機率微乎其微,因此大多是汗氣產生>排出速度所致的反潮現象。通常會發生在袖子和腋下部位,因為人體這區塊的產熱量大到雨衣的透氣速率跟不上。不信的話可以穿上只能防潑水的風衣或軟殼外套,開大水近距離沖布面就知道漏水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買雨衣或雨褲不必迷信防水係數要多少個萬,透濕(或透氣)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自然界的雨勢,水壓不至於會大到讓布料擋不住,但是穿雨衣重裝行走多半會悶熱到讓人受不了。
尤其是使用Gore tex技術的衣物,這種微多孔型的防水透濕薄膜,水份無法穿透,當然空氣也不行,其作用原理是:布料內側由於有體溫,所以比布料外面熱,就產生壓力差(內側壓力較外側高),隨著人體的運動產生汗氣(尚未凝結為汗水),讓濕氣開始向外排出,但是一旦汗氣來不及排出就凝結為水珠時,就排不出去了,所以就造成內側也濕,外面也濕的情況。所以,其實大名鼎鼎的Gore-tex,其實也不怎麼厲害,但是比起一般的塑膠雨衣,當然還是舒適多了。

註:多少D( Denier )的雨衣才夠耐用?
Denier是纖維的單位,通常30D以下屬於輕量風衣布,50D以上就算是夠耐磨的風衣布了,75D以上則是軟殼布料的基本用料。雨衣除了看風衣表布外,與薄膜、內裡布的相互配合也是決定整體強度的重要因素,所以也可以從布料碼重推測布料耐用度!
雖然Denier數越高的布料通常越厚重耐用,但同樣都是150 Denier的Cordura Nylon會比Polyester強壯,且透過特殊的織法和後處理技術,使用10 D超細紗線的風衣布甚至會比20D的風衣布還耐用。

4.另一的必備外層-軟殼夾克   
除了雨衣之外,最適合行進間穿著的另一種外層叫做“軟殼衣”(Softshell),不防暴雨但是夠檔小雨,而且表布防潑水性佳,不完全擋風卻又足以透氣,所以不會太悶熱,表布夠耐磨有彈性,各項表現都剛好夠用,所以最適合在寒冷的冬季行進間穿著,也有輕薄的款式以應付夏季使用。軟殼衣這類夾克在登山的全程中也只需要一件即可,冬季多半直接穿在身上從第一天到下山回家,夏季則是攜帶上山,有時在夜晚可當作保暖層穿著。
軟殼衣已經是在冬季時進行長程戶外行走過程中最常穿的衣物了,因為比穿防水透濕夾克舒適太多,相同的布料不止能夠做成夾克,也可以是背心或褲子的形式,四季皆有相應的款式,因為超級好用,已是當今戶外生活必備的一件夾克。

5.下半身的褲子    
用於行進間穿的長褲應該不會帶第二件,所以選擇行進間要穿著的長褲需要很謹慎。如果是冬季高山行程,貼身保暖的內層褲也需要準備。此外,有時候在冬季的好天氣下,長時間重裝行走其實也是會感到熱,所以最好也會再多帶一件短褲。
因此一趟冬季的高山行程,身上穿一件薄長褲,背包裡會再塞一件貼身四向彈性的內層褲,以及一件短褲,當然還有必備的雨衣褲,所以一共是四件。這些褲子的材質都不必過於保暖,以台灣的天候來說,當同時穿二件長褲時的保暖性應該都夠了。當然如果體質怕冷的人可以選擇更保暖的材質,現在的技術早已做到重量超輕又耐損,可以提供保暖、擋風、快乾、防潑水等必要的機能。只要布料有很好的耐髒汙與防潑水效果,就算沾到泥濘,也很容易擦掉,或是待水份乾燥後,泥土自然不易附著布料表面。只要水滴也不易附著,布料就不易潮濕,而就算濕透,只要布料快乾性能良好,由於下半身的活動量較大,濕的褲子也很容易被體溫烘乾。

很多布料不但具有彈性,也同時有耐磨損的能力,只要是專業的品牌,一定有很多褲子的款式會選擇高機能性的布料。而這些布料的種類很多,不同用途就有應用不同的組織、加工製程…,以獲得某種機能。
此外,版型立體、符合肢體動作的需求,是一件戶外用途長褲必備的條件。人體下半身各個部位的需求並不一樣,所以一件理想的長褲可能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材質,因此整件長褲為可能有多種布料組成,異材質之間的縫合(或貼合)工藝就是一大挑戰,裁片愈多雖然製造難度愈高,但整件褲子的立體構造會愈好,愈能滿足長時間的下肢活動所需。

6.襪子
襪子會因為腳部流汗而潮濕,有時登山鞋不小心進水也會讓襪子溼透,所以帶一雙備用襪是必要的。在一般情況下,流汗而造成襪子潮濕的情況不會太嚴重,抵達營地或山屋後將登山鞋脫下,利用腳部的體溫可能就已將襪子烘乾,如果不能,則在換穿乾燥的備用襪子之後,將穿過潮濕的襪子放在睡袋內(太過潮濕則不能),通常在幾個小時之後也會乾了,潮濕的襪子吊掛在山屋內是不會乾的。那如果全部的襪子都溼,也只好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於好天氣時拿出戶外曝曬了。

所以,選擇襪子的材質與衣物同等重要,絕對避免穿著棉質運動襪,多天數的登山活動最好是選擇羊毛或與化纖混紡的材質,只要登山鞋確定沒有滲水,為顧及輕量化,穿一雙在腳上,再帶一雙備用其實也就夠了。

如果鞋襪的選擇搭配都是正確的,其實也沒什麼必要同時穿二雙襪子,腳上只要穿一雙“夠厚”的優秀襪子就可以,當然襪子也是有季節之分的,冬季的襪子可以做的非常厚,所以登山鞋也必須考慮搭配厚襪子的空間,選擇大一號的鞋是必要的。

7.手套
手套與帽子是登山活動的必備配件,手套在冬季是保暖用途,一般會攜帶厚薄各一雙薄手套,用於需以手指操作的動作,例如炊煮、攝影等。另一雙則為保暖用,最好能夠防水,或是使用不保暖但是絕對防水可載在一般保暖手套之外的外層手套,冬季在高山上戴著潮濕的手套容易讓手部凍傷。夏季戴著手套則可保護雙手免於被岩石、樹幹劃傷,可選擇半指款式比較不會悶熱,不然最低限度也應該攜帶一雙便宜的工作手套。

 

8.帽子與頭巾
戴帽子是為了保護頭部,可免於風吹日曬。種類款式極多,有些圓盤帽以防水透濕布料製作,還有極佳的防雨效果,只是長時間重裝行走也容易有讓頭部過熱的問題,在台灣比較適合冬季的高山環境使用。夏季戴帽子若是為了防曬,要注意面積過大的帽簷可能會遮擋視線,尤其時在崎嶇地形行進時,帽簷會擋住上方的視線,為了要看清楚路況,往往得刻意抬高頭部,反而更累。所以適合登山健行使用的帽子除了保護性之外,更應注意實用性,一般以使用快乾材質的短帽簷款式較適合。

頭巾是非常實用的小配件,體積小收納方便,也是應該至少攜帶一條的裝備之一。布料有厚薄之分,分別適用於各種季節。頭巾有很多種不同的使用法,容易搭配服飾塑造出不同的外觀風情,色彩配色更是多樣豐富,由於材質快乾,不佔體積與重量,可以攜帶多一條在背包裡備用。

9.綁腿
防水綁腿是實用的裝備,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防止鞋子潮濕,是為了避免讓水或小石頭、泥土等由鞋筒處灌入鞋裡。綁腿當然只需要攜帶一雙即可,一雙好的綁腿可以使用很多年,是很值得的投資。

 

收納方式

備用衣物必須以輕便的防水內務袋收納好,由於不怕撞擊,放在背包下層較適合。衣物也不需要摺疊得很整齊,尤其是防水透氣的外層雨衣,這種以貼一層薄膜的防水衣物若是長期摺疊,容易在摺痕漏水。至於羽絨衣則是可擠壓收納的產品,收在背包裡都是儘量壓縮到最小體積。最重要的收納原則是,愈常用到或是緊急時需要快速取出的雨衣、風衣、背心等,必須放在背包的最外層或最上層收納,方便遇到一陣驟雨時能夠儘快取出。保暖層衣物則是在營地與山屋才會用到,所以收納在背包的底層。

戶外穿著實際面臨的問題

台灣的氣候終年濕度大,高山地區雖然氣溫較低,但長時間在陡峭山區活動仍然使人汗流浹背,真正進行戶外活動的行程中都必須面臨下列問題:
1.由於汗水與空氣中的濕氣,使身上的衣著長時間處於潮濕狀態。(冬季的排汗量較少,但也有汗溼的問題。)
2.經常活動在雲霧中,當雲霧散去就得面臨日曬的問題。 
3.台灣的野地環境溼度大,衣物、裝備等表面經常處於潮濕狀態。
4.高山地區風勢強勁,風寒效應明顯。
5.穿越箭竹叢、茂密植被,以及困難地形時,衣物容易濡濕,以及勾破磨損。
6.地面崎嶇難行,落腳點經常不平整,背負重裝時,更增加行進的困難。鞋、鞋墊、襪子對於腳部的包覆保護相對極為重要。
7.全身衣物最好都能有合身的版型設計,有利活動順暢,避免勾掛樹枝岩塊,也更能於快速行進時減少風阻。
8.身體各部位的需求不盡相同(排汗與保暖),異材質的拼接設計,是專業戶外服裝的優選。
9.輕量是最基本的條件,一物多用是基本態度。攜帶愈少,背包就愈小,但必須經得起操、易保養、多日不洗也維持一樣的舒適感。

保暖衣物大有問題

不是穿很多件衣服就必然會保暖,而且厚重也會影響身體的動作,必須是“合身”、“蓬鬆度高”這二個條件同時存在,有風雨時再加上最外層的防風雨夾克,這樣才能有效的保暖。保暖的效能和製造衣物的材質與外型剪裁設計有絕對關係,一般的流行和運動服飾多半是辦不到的。衣著在平地也許是服飾,但是到了高山野地服飾就是裝備,尤其是雪季的高山,穿搭與攜帶原則是:

a.低運動狀態:
上身穿三層下身穿二層(防水層+保暖層+貼身內層,每一層都有厚薄可選擇),腳上穿厚襪,戴防水保暖手套和保暖頭套。

b.負重行進間:
行進一段時間後身體會發熱,保暖層應該會穿不住,脫下又太冷,此時可換穿略薄的軟殼夾克會比較舒適。這種衣物表布防潑水性佳,能防小雨也能擋風,又不致於過於悶熱,正常情況下,這種夾克穿在身上的時間僅次於內層衣。如果雨勢過大,就再將雨衣穿上。

c.備用衣物:
背包內攜帶備用內層衣褲、襪子各一件,也許再加上一件背心,應該這樣就夠了,當然所有衣物很少會同時穿在身上,所以背包內還要有足夠的空間收納脫下來的保暖夾克、雨衣或軟殼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