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初學登山一定要知道的基本常識

 

多數人常把揹著背包,走上一段長短不等路程的活動稱為登山,事實上這一類的活動包羅萬象,除了包含一般的登山活動以外,健行於國家級步道、探訪位於山區的風景名勝,例如:賞櫻花、賞楓、賞雪、賞鳥、生態觀察等等,都可以是屬於登山的範圍。台灣的地理環境多山,山地面積遠大於平原,由於山高谷深,無數絕美景色隱藏其中,極適合發展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健行。

登山活動基本認識

雖然登山的行程種類很多種,依照去程和回程的安排,大致可以區分為兩大類:
一.穿越行程
由甲地出發,抵達目的地乙,離開後走另一條路下山,到達丙地結束行程,這一類的行程能夠增加許多欣賞美景的機會,但是中途若有體能不能勝任,或者發生扭傷腳之類的意外,都會給隊友增添不少麻煩,勉強靠意志力硬撐,往往是脫隊增加發生更嚴重山難的機會。


二.折返行程
甲地出發抵達目的地乙,再原路折返回到甲地後回家,途中若有走不動者,研判是否需要隊員陪伴,找目標明顯且安全處休息等待隊伍回程時,會合一起下山。自認為體力不好,或是初學者,最好挑選折返行程,或者儘量規劃折返行程,是比較可靠的選擇!

正確參與登山的觀念

一.要研擬登山計劃,包括:參考哪些地圖,規劃哪些行進路線、轉進路線、緊急停留待援點、住宿紮營點、補充飲水點等等,以及粗估路程的遠近、行動的日期長短,甚至特殊的行程要把遲歸的天數列入考量。
二.準備公共器材、公糧,以及如何依隊員體能分擔這些公用物資。
三.要留一份登山計劃,給熟悉登山隊伍活動情形的親朋好友,並且盡可能照計劃行動,萬一發生山難,這份計劃絕對有助於搜救的進行。
四.減少垃圾被帶上山。
五.慎選隊友很重要。不要和能力、目標差太多的人同行。

山岳分級

台灣登山界對於山岳的分級,多以海拔高度作為區分的標準,高度在1000公尺以下者稱為低山、郊山,或者低海拔山區。海拔1500公尺以上,3000公尺以下的區域稱為中級山、中海拔山區,其中以中級山較常用。高度在3000公尺以上一般稱為高山、或者大山,兩者都很常用。
不過學術界對於2000~3000公尺,這個範圍的山稱為亞高山,3000公尺以上稱為高山,和一般登山者的習慣不同。

山岳天氣

海拔高度每上升100公尺,氣溫下降攝氏0.6度。

台灣大部分平地都屬於副熱帶(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則屬於熱帶。但是台灣中海拔的山區、高山地帶,即使是夏季也只有中午氣溫較高,早晚的氣溫都偏涼,還是得穿一件保暖外套,高山地區冬季還會下雪。
台灣的中海拔山區的登山活動人口,少於高山以及郊山的活動人口。那是因為中海拔山區的地形複雜度高,上游溪谷水系錯棕複雜,路徑不明,難度較高。
都市以外的郊山地區,氣溫比市區涼爽,中午氣溫有30度,到了傍晚可能只有26度左右,在同一條件下,您傍晚還停留在海拔800公尺的山區,郊區最低溫減掉海拔升高降低的5度,實際氣溫會降到21度左右,很多人在此氣溫沒穿薄夾克,應該會感覺冷。若再加上衣物潮濕引起“風寒效應“,感覺會更冷。如果因為迷路,加上體力透支、沒吃晚餐,沒有食物產生熱量,當然難以捱過慢漫長夜。因此在台灣登山,即使是一天的行程,也必須隨身攜帶一件外套,以及一餐份預備乾糧、飲水。

山岳生態

登山活動常常伴隨其他業餘,或者專業的研究在裡面,例物生態攝影、賞鳥、研究昆蟲等等,如果不了解森林帶的區分基準,可能妨礙研究成果的進展。比方說,針葉樹種的樹幹、木材都有精油,鞘翅目的鍬形蟲幼蟲,大部分無法蛀食針葉樹的木材,到2000公尺的針葉林裡面,可能很難找到其幼蟲。此外,即使沒有攜帶高度計,若能依照植物的種類推估海拔高度,則可大略估算自己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作為研判正確路徑的參考,搭配等高線地形圖使用則更佳,在早年高度計不普遍的登山活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

避免風險

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因此,必須對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不然又怎知何時該去何處呢?

一.認識環境與天候
1.“雨”是在台灣影響戶外活動安全與否最主要的影響因子。台灣地區為季風形氣候,冬季吹東北季風,所以冬季時(大約11月至3月),北部與東北部地區天氣經常濕冷而且風勢強,除了特定的“藻餌磯釣”不利一般的戶外活動,尤其海上活動。夏季吹西南季風,容易有颱風、多雨,尤其山區幾乎每日午後均為雲霧籠罩,或是受到午後雷陣雨的影響。春季也有滯留鋒引起的梅雨,秋季算是相對氣候較穩定的季節。

2.養成判讀習慣
當天氣狀況隨著日子越接近,準確度則越高。決定出發了,你仍然必須養成判讀天氣資訊的習慣。
a.比對天氣圖出發前三天再確認比對天氣圖與實際的變化差異,隨時作修正,如果符合,表示你未來更能掌握天氣變化,如果情況變得更惡劣,必要時作下撤或取消的決定。

b.記錄氣壓變化
可利用氣壓計或高度計隨時記錄氣壓變化。若是使用高度計,可站在同一地點於一段時間後;若高度變高,表示氣壓降低,天氣可能準備轉壞,反之高度變低,氣壓升高,天氣將趨於穩定。 

c.觀察雲的變化
觀察雲的變化,如果會變天,雲的形狀一定會改變。


二.具備基礎常識與技能
無論是從事哪一種戶外活動,都應該具備該項活動的基礎技能,才能玩的愉快、安全與盡興。
1.登山活動至少應懂得如何判別方向、指北針和地圖的應用、GPS導航裝置的操作、行進的技巧、路跡判斷、基礎體能。
2.水域活動最好具備游泳能力、水文認識、基礎體能。
3.單車旅行也應具備各種路況騎乘的操控技巧、維修能力、基礎體能。
4.如果要釣魚,當然應該要知道船釣、磯釣、筏釣、灘釣、溪釣、池釣等,不同環境的對象魚種,以及釣具的操作,如果不具有判斷是否有魚訊的能力,勢必得枯耗一日空手而回了。
5.不同季節,都有不同的生態、自然景觀,適合各種不同主題的戶外活動,例如:春季:雪山圈谷的玉山杜鵑、各地冬眠中甦醒的昆蟲、蘭嶼的飛魚、北埔甜柿採收...。夏季:高山野花、留鳥、灘釣沙梭、軟絲產卵、秀姑巒溪幼蟹上溯、玉里金針花...。秋季:西海岸冬候鳥遷襲、巒大花楸、芒花、墾丁賞灰面鳩...。冬季:東北角藻餌磯釣、大雪山楓紅、高山地區銀白世界...等。

三.安排行程需考慮安全與舒適
高山行程
在超過3000M以上的山區進行多日的行程,稱為高山行程。這種安排首要注意的是合理安排行程,除了避免體力不堪負荷之外,也為了避免高山症的發生。
1.速度放慢。上升太快容易導致高山症。
2.高度適應。攀登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最好在前一夜先於海拔2500公尺處過一夜。如短時間內要由平地上升超過3000公尺,應考慮攜帶藥物。(例如:丹木斯,但是須經專業醫師判斷是否可以用藥。)
3.「爬得高要睡得低」。大部份的高山症患者,症狀是暫時性的,常在身體適應後解除症狀。
4.只要發現有任何疑似高山症的反應,在未適應之前,不要再繼續上升高度。唯一的解決之道為立即下降高度。
5.為了不要讓背包重量太重,食物儘量以乾燥食物為主。
6.不要於冬季為新手安排長天數,或較陡峭地形的高山行程。
7.春、秋二季天氣較穩定,是較理想的攀登高山的季節。

四.中級山行程:
1.在不穩定天候下前往中級山區溪谷活動,發現原本清澈的溪流突然渾濁,極有可能是上游山洪暴發,需立即撤離。
2.夏日需防蚊蟲、秋天需小心虎頭蜂。
3.一般的溯溪活動在夏季非常受歡迎,但是台灣的溪流在期間季為枯水期,比較容易溯行。夏季為豐水期,水量較大。
4.即使是夏季,中級山區域的溪流水溫仍相當低,長時間溯溪活動需著防寒衣保暖。

正確使用登山裝備與服飾

很多第一次登山的新手會問一個問題,到底要準備哪些衣物裝備呀?這個問題真不小,舉凡從頭到腳、食衣住行會用到的東西都被稱為裝備,其實每一種行程路線所需的裝備不會完全一樣,至少季節不同,需要的衣著就不同,但是相同的是缺一不可。依重要性來看,可分為最基本的個人裝備與團體裝備,至於技術裝備,一般來說使用率不高,暫時不是新手需要考慮的。
所謂個人裝備,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擁有的東西,包括服裝系統、人身配件、鞋襪系統、宿營裝備、收納揹負、個人照明、個人餐具、飲水系統、登山杖、通訊定位、緊急藥物、隨身工具等。

但是,說這些也許每個人都會認同,但事實上,一定有人就是做不到,而且比例不算低。這可從大眾路線上的登山團體成員的穿著打扮就可看得出來,若天氣好沒遇到風雨,大家可能就相安無事,不過一旦遇到風雨,裝備不足風險就很高了。但是鐵齒者在沒出事前都是抵死不從,雨衣、背包套、保暖衣物等,甚至連頭燈可能都只帶“玩具”型的。出了事又要怪隊友、怪領隊?也許,在如今奇怪的風氣下,慎選隊友才是最佳自保之道。

推薦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