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BLOG
2023-06-04
免背裝備的高山觀光旅遊已很盛行,用最短的時間登頂山頭已是如今十分普遍的登山方式。 不知道這樣的登山文化是否會對高山環境造成影響,也有一點懷疑參加者在運動健身之餘,是否能得到其他收穫與啟發。我並沒有拼速度的打算,每次都以攝影的需要來安排行程,雖然拍得也不怎麼樣。 在台灣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00多座,有前人選出其中100座被稱為「百岳」,但是有很多山是值得一去再去的,至少季節不同或天候不同時,看到的景色都不太一樣,而且和不同的人去可能爽度也不同。 多數的高山路線走一趟都需要好幾天,一
2023-05-12
也許是現今走入山林的人數比過去多了很多,三不五時總會傳出又有人入山後的離奇行為。亂丟垃圾、失溫迷途之類的事件一直都有,近二年甚至連「求救」都有給人逐漸浮濫的感覺。 以前的登山隊伍在出發前都會有行前會議的安排,其實這還不夠,最好還要有確實的行前教育。內容至少要有各項裝備應用、意外應變、撤退計畫、人員分組,以及日常生活就要維持的體能訓練…等。 入山者的教養反應在舉止和動作,不是背著裝備說走就走,何況現在有不少人連個人裝備都不想揹,更別說俱備什麼基礎技能了。很多人不懂得在山上尊重他人,
2022-12-05
除了登山之外,我們也經常背著大背包深入各處溪谷,主要目的都是去釣魚,有時還可以順便泡一下野溪溫泉,例如大崙溪的轆轆溫泉、寶來溪的十坑溫泉等,當然還有很多沒去過的溪流等著我們去瞧瞧。溪釣為何要重裝呢?因為這些地點徒步距離遠,或是想玩的事物太多,一天當然不夠,甚至得過二、三夜以上,又要釣魚,又要攝影,大背包當然就被裝備塞滿啦。 這種行程經常是穿登山鞋在山徑或古道上走個一整天,有時候是二天,下切溪床紮營的好處是取水方便,當然也是為了釣魚更爽,找到夠安全的地形紮營,搞定營地建設以後,如果時間不早,
2022-09-26
最近有收到關於睡袋收納後體積會是多大這個問題,而且是好幾人有相同問題。會這樣問,當然是希望知道某顆睡袋塞進背包裡會佔用多少容量。 其實,與其問收納後體積會有多大,不如探討可以壓縮到多小的體積。因爲羽絨是可以被壓縮的,蓬鬆度越大的羽絨規格,除了代表自然膨脹後體積越大,也代表壓縮後體積越小,但總重量不變,收納後體積大小則和收納技巧有關。 長時間的儲藏與放置 睡袋在出廠的時候大多會提供二種大小的收納袋,大的體積非常大,主要是為了睡袋平日放在家裡儲藏時裝入這個大的收納袋內,可儘量讓羽絨睡袋保持完全
2022-05-30
嘉明湖我已經去過很多次了,這是一條走不膩的高山路線,近年登山的風氣比以往興盛,我最後一次和幾位第一次登山的朋友一同前往嘉明湖健行,讓我有一些和以往的入山經驗很多不同的感觸。四天的行程中,除了我們這一隊之外,山上當然也有其他隊伍,而且相當多,沒想到現在連平日的時間,沿途的二間山屋都是人潮不斷,周末假日更是每天客滿。 關心登山運動發展的人對這款現象,大概都有種憂喜參半的心情,喜的是愈來愈多人願意參與登山活動,憂的是這些人很有可能因為條件不足,對自己和環境造成傷害。台灣幾乎沒有登山教育可言,一般人若
2022-05-09
去年此時我們這個小公司剛成立,沒想到5月中就爆發疫情,導致去年一整個夏天大家都不能正常出門登山或潛水,直到大約10月以後才逐漸恢復正常。看似疫情漸漸消退,終於在上個月進行了和使用者“群聚”的第一場活動,當日雖然天氣不十分理想,但總算是順利進行,許多人也留言詢問下一場的時間地點…..。 我們也認真積極的想了好幾天,不過近來疫情再起,而且愈來愈嚴重,今天的確診人數超過4萬6千多例,似乎每個人的身邊親朋好友或多或少都有人陸續確診,雖然多數也陸續康復好轉,但是看來短
2022-01-02
最近山域求救的事件實在很多,原因也愈來愈多種,多到已經不能用「不小心」ㄧ語帶過。 防止失溫可以靠禦寒裝備解決,防止墜落可以靠技巧搞定,防止高山症可以靠行程合理安排和預防用藥克服,那麼如何才能避免迷途? 除了地形複雜有可能造成找不到路之外,高山環境裡很常遇到雲霧彌漫遮蔽視線的狀況,先不說很難拍照了,不但要小心別走錯路,更要預防找不到來時路。尤其是一身輕裝沒有禦寒衣物或過夜裝備的情況下。 附圖畫面中的雲霧彌漫只是很輕微的情況,但也足以分不清楚地形地貌,尤其是在風強又寒冷的時候,傳統的紙本地圖就算拿
2021-10-06
前幾天跑去墾丁潛水,測試全新的Sony A7ar3+Nauticam防水殼+180mm廣角玻璃鏡頭罩+二顆Inon Z330閃光燈,這是我自己從未用過的組合,也是第一次水下實戰使用Sony的高階全幅機種。事後來看,Sony的感光元件寬容度確實厲害,就算水中能見度不佳,懸浮物超多,儘管操作麻煩,但只要燈光配合得當,最終能呈現出的色彩是令人滿意的,只是,這牌的相機真的很難用,需要時間適應。 我本來覺得應該不難,但是Sony的機身功能太多,選單配置複雜,也不人性,有些基本功能的位置在哪裡得找很久還未
2021-07-31
很多年沒去南澳南溪,找幾天無事的平日,裝備收進背包裡就出發了。 其實這裡已去過好幾次,雖然都已是陳年舊事,但過去的記憶尤新,也知道現在的南澳古道路況被整修的非常好,在南澳南溪與合流溪匯流口之前的這段古道,已成為熱門的大眾短程健行路線。既然距離不遠路況良好,就不太計較輕量化了,所有器材盡量往背包裡塞,食宿裝備、攝影器材、空拍機、三腳架等,再加上釣具,一起帶出門,當然這樣的重量必定是20幾公斤啦。 駕車抵達金洋村往南澳南溪的產業道路盡頭,即可見到南澳古道的登山口以及指示牌,車輛可以停在附近的空地,
2021-06-29
  審美觀每個人可能差異很大,你覺得漂亮的也許在我看是垃圾,那些流傳百年的圖也不見得每張都是細節絲絲入扣,有些寫真集就算露很大,也是有人看了就吐,那到底怎樣的圖像才算是不失敗?這也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但一張好圖至少是應該讓你可以一看再看都不膩。 當我們看見別人的漂亮攝影作品時,是不是也摩拳擦掌想帶著自己的器材外出?但並不容易真的拍到令人滿意的圖像,甚至根本是令人失望的結果?到底原因出在哪裡?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以下十個原因造成失敗。 1.手持相機不夠穩‭ 多半主體模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