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轉換為業者後,常被問起,穿哪一件排汗內層衣比較保暖又快乾,或是穿某一件排汗內衣能夠耐到幾度氣溫?又或是我穿某牌的衣物會冷,你家的會比較好嗎?之類的問題。

畢竟每天都有人滿18歲,何況很多人根本就不看超過若干字數的文。

汗內衣的作用機制
先不論主觀視覺,排汗內衣的主要機能為,布料接觸皮膚,將皮膚表面的汗水儘快吸往衣服的表面,加速水份蒸發的速度,讓皮膚獲得儘可能的乾爽。(所以排汗內衣若不夠貼身,布料的效率會下降。)而組織間隙形成毛細現象愈明顯,吸濕排汗性能就會愈好。
這類服貼皮膚的衣物講究速乾、透氣性佳,甚至也有一定的抗紫外線的功能,而且親膚性一定要夠好,這樣才會讓人穿在身上不想脫下。
有些纖維有抑菌功能,排汗衣連續穿著多日不脫下都沒汗臭味,甚至因為太舒適,「忘記」身上正穿著這件衣物,以上是排汗內衣本來就該有的水準。

有效的排汗衣必須能快速地將汗水吸離開肌膚,傳導到布料表層,然後依賴體溫蒸發汗水,只要這段過程的效率好,需要消耗人體的熱量就不會太多,也能節省登山者體能。

化纖材質
為了讓衣服迅速乾燥,排汗衣的原物料為幾乎不含水的化學纖維,以Polyester為大宗,Nylon次之,PP較少見。
化學纖維因本身不會吸水,需透過親水藥劑或是各種不同密度的織法等方式,獲得纖維間的毛細現象,讓布料和皮膚接觸時可以立刻將皮膚表面的汗水吸走,迅速通過纖維表面往外排出擴散,以達到快乾的效果。

羊毛材質
羊毛的特性是將溼氣吸收到纖維內部後再釋放到空氣中,這是羊毛和化纖在物理特性上最大的差別。以美麗諾羊毛為代表,因為它濕了之後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暖能力,好處還有不易產生臭味,相同重量的羊毛比化纖蓬鬆、保暖,也不易燃。
但缺點是比較重,受潮後較慢乾,所以也有很多將化纖和羊毛依不同比例混紡的產品,例如野地日誌獨創的石墨烯羊毛等。

厚薄有什麼差別?
保暖與否不是看衣物的厚度,也不見得是多穿幾層,主要關鍵是身體表面被體溫加熱的空氣層被織物包覆而不流失,這和厚度沒有絕對關係。
蓬鬆度愈高的織物,保暖性愈好,但組織密度若太疏鬆,則外部冷空氣也容易穿透,意即受風就會冷。所以密度也不能太低,密度太高則可能不夠透氣,也不舒服。
擁有差異密度的組織,則是更高檔的布料設計,織造難度大,門檻較高,這類布料市場上早就有,而我正在開發更輕量的差異密度的內層衣布料,也已經完成,只是新一代的內層衣物的外型還未完全搞定,不過也即將完成,敬請期待啦!

合身設計是為了效率
排汗衣版型越是合身越能增加排汗速度及保暖感受,加入彈性纖維使布料具有四向彈性,可讓衣物更服貼身體而不影響肢體活動。
但是不加入彈性纖維則有重量更輕的優點,且不會有彈性疲乏的現象,只是版型設計必需更加複雜與立體,才能符合身形與儘可能不影響肢體活動。
此外,衣著合身也有利背包的背負系統能穩固的「穿」在身上,也較不會妨礙肢體活動。
有些人會說,不喜歡衣物太合身,因為會顯得身形不好看,這個嘛!要怪衣物嗎?

厚度的差別
不同的人對於冷熱的感受差異會相當大,所以無法告知某件衣物可耐寒到多少度低溫。
對於冬季的戶外活動來說,行進間通常身上也是只會穿一件排汗內層衣(當然有比較厚的選擇),只有在感到冷的時候才會再搭配一件輕量的夾克(防水透濕的雨衣有時也可以)。

重點是若穿著太暖,身上的衣物很可能會被自己的汗水浸濕,尤其是穿著防水夾克用於行進,雖然可以阻止外部的雨水進入,但自己的汗水也無法流出啊!
排汗內衣乾燥較快速,適合單穿反覆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所以是全程都不會脫下,其餘的中外層則是視情況隨時穿脫。

排汗乾燥的速度雖然重要,但挑對正確厚度的排汗衣才是影響舒適度的第一步!即使是效能最頂級的排汗衣布料,夏天穿著高密度布料,或冬天單穿輕薄又組織疏鬆的布料,都不會讓人感到舒適,所以應該以這趟行程中,「會在多少運動量下維持多長時間」來決定適合的排汗衣。

推薦商品連結:https://reurl.cc/97Ozja

#石墨烯羊毛是極少見的布料設計
#新材料的開發是不斷失敗累積的成果
#初級話題每天都有人會提問
#其實老鳥未必明白的事可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