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用手機拍照能控制什麼?
大部分人外出帶回的影像都是手機拍的居多,即使是攝影愛好者,也多少會用手機拍照,因為方便。
用手機拍照並不能像專業攝影器材那樣控制一堆複雜的操作,成像品質和像機也完全不能比,但還是有人可以拍的很生動。控制影像明暗、對焦點位置、景深控制、構圖,以及最重要的影像內容,就是最大的差別。
不過,手機就是手機,拿來拍照最大的好處就是輕便,除此之外,就不要苛求太多了。就算和最便宜的光學鏡頭相較還是沒得比。但是那又怎樣,輕便才是創作的最大元素,單眼揹在背包裡,不拿出來用也只是廢物,可能只有對練身體有幫助。
對焦點
以i phone 為例,在按快門前,用手指碰觸螢幕,就會出現一個小方框(不知道其他牌手機有沒有),這個小方框就是對焦點和測光點,碰觸後肉眼就能立即查覺對焦點清悉的差異,距離鏡頭愈近的對焦動作就愈明顯,愈遠的差異就愈小。
例如拍攝一杯飲料或是一片落葉,此時目標物距離鏡頭較近,當手指碰觸螢幕時能清楚看到有「聚焦」這個動作。而拍遠山時,因為距離很遠,有沒有「距焦」就不太能看出差別。
測光點
手指碰觸螢幕上的小方框的另一個作用是「測光」,就是以碰觸點的景物為測光基準,決定了這張圖的明暗。
1.若小方框的景物亮度比畫面中其他部位亮太多,那麼整張畫面就會偏暗。
2.若小方框的景物亮度比畫面中其他部位暗太多,那麼整張畫面就會偏亮。
多數的戶外場景並不會是大面積都是相同反射率(明暗)的景物,例如拍攝藍天白雲的遠山場景,相同日照強度條件下,天空中的白雲一定比較亮,山坡上的樹林就顯得比較暗,這時手指碰觸陰暗的樹林區域,如果這片樹林又佔畫面中一定比例的面積,整體畫面馬上就會增亮,讓黑暗的樹木變得較亮,但是明亮的天空就會更亮,甚至會亮到完全無影紋成為一片空白。
同樣的場景和光線條件,如果手指碰觸的位置是明亮的天空,那整體畫面就會變暗,但是天空的雲層可能會顯得較有層次,而畫面中較暗的部份因此就會更暗,也有可能暗到已無細節。灰色的岩石、翠綠草地、順光的藍天等,明暗亮度就比較中性,若是拍攝這種場景,就不易發生曝光過亮或過暗的狀況。
曝光補償
但是當手指碰觸螢幕出現方匡時,這個方匡旁邊會出現一個「太陽」的符號,手指可以按住不放然後上下拖曳,這個動作可以增減明暗,肉眼就能看得出來,作用等同專業相機的曝光補償功能。
反差過大怎麼辦呢?
畫面中的亮部和暗部的差距稱為「反差」,感光元件能同時紀錄的反差範圍不像肉眼那麼大,所以當畫面的明暗反差範圍超過感光元件的紀錄能力,必定會發生亮部或暗部無法同時紀錄清楚的狀況。
所以構圖取景時只能避免讓畫面同時有亮部和暗部,否則就得犧牲其中之一的影紋細節。也就是說,測光點和對焦點位置的選擇,是按快門前的關鍵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