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鈴鳴山+閂山的初體驗

 

從走上和緩的稜線開始一直到鈴鳴山頂,視野展望就非常良好,四周名山一覽無遺。不過在走上稜線之前的很大部分路段包括在林道上,都得穿梭在茂密且高度比人再高一些的箭竹叢裡,這段頗為“阿雜”的距離不短,至少在開始陡上陡下的路徑上幾乎都是這樣。夜裡凝結的冰霜覆滿在箭竹的每一片枝葉上,人穿梭在箭竹林下就像是被徹底的刷洗,當受到陽光照射氣溫升高後,灌叢中滿滿的都是冰冷水珠,衣物要保持乾燥很難……。

行程安排

中央山脈「北二段」縱走路線,包含甘薯峰、無明山、鈴鳴山、閂山等山頭,以路況險惡著稱,但是閂山、鈴鳴山藉由730林道往返,若不去甘薯峰、無明山的話,就容易親近的多了。一般的安排以二天一夜、三天二夜最常見,我們的行程照慣例比別人慢,這次喬了四天三夜。
鈴鳴山和閂山聽説適合新手,這次是我第一次來,總結心得是,相對其他高山地形,這二座高山是屬於較輕鬆好走的,如果時間夠多,運氣夠好,走上稜線後能拍的大景相當優。但是,我都沒有,所以只好擇日再來了⋯⋯
 
單程25公里
爬升高度1772公尺
難度中等

需注意的狀況

1.第一處林道崩坍
雖說只走鈴鳴山+閂山的距離並不長,但是對於真正的新手來說,有二處較危險的地形需拉繩通過,第一個是從730林道11.7K處入口開始走不久,大約1K以後吧,就會遇到一處距離很短的崩坍地形,林道在此位置坍塌到只剩下傾斜的土坡,現場雖有架繩,但看來可能是因為山坡持續不斷的崩落,人能夠踩的踏點狀況不好,繩索已不緊靠山壁,所以有一段距離無法提供抓握,而邊坡上也沒有穩固可以手握的點,重裝通過要十分小心,甚至最窄處還有一顆樹根突出的位置剛好會將上半身往外推。若遇到降雨,這一小段地形的變數將會很大。通過時最好將登山杖收起,因為用不到,胸前也最好不要配掛任何會突起的相機或是胸前包之類,因為面向山壁側身移動時會被摩擦或撞擊,徒增風險。
 
2.第二處林道崩坍
林道上另一處較大規模的崩坍處在26K處,現場同樣也有架繩,但從架繩的型態和固定點的位置來看,應該也是因為落石崩塌持續,所以繩索分為多段架設,現在的下切與上攀呈現角度很大的V字形,由於前往此時天候還不錯,踏點都算紮實,所以拉繩上升或下降並不難,不過臂力和握力得足夠,開始通過地形時可不能失手,而且要拉繩之前,繩索的狀況務必要仔細判斷確認。由於這段崩坍不算太過危險,所以在天氣良好時應該都可以通過,不過這段崩坍的上方已有開出高繞路,並不高也沒多遠,多花一點時間和力氣高繞無妨,尤其是遇到下雨時,高繞可避開不必要的風險。
 
3.密不透風的箭竹芒草
在濃密而且距離不短的箭竹叢下鑽行,除了全身衣物容易濕透以外,視線也會受影響,通過岔路口時有可能會不易辨認而錯過,最好隨時注意手機離線地圖顯示的現在位置和行進方向。除了從登山口上行的陡坡上得鑽爬箭竹之外,在林道上也有不短的距離也是,差別是林道地面的坡度起伏很小,走來並不吃力,只是臉部老是被箭竹的枝葉掃過,有時會讓眼睛暫時睜不開。
如果是在雨天通過這樣的地形,就得穿著雨衣雨褲了,而這趟我們並未遇到下雨,只有露水和結霜,所以我們並未穿雨衣褲,靠著衣褲本身的防潑水性能,讓衣物沒有完全濕透。

但也還是潮濕,這在密林下的行進間倒不覺得會冷,但是走到較透風處身體會比較涼一點,不過還在能忍受的範圍內。
因為穿防水衣褲行走會非常悶熱(不論多高檔的品牌都一樣),像我這樣的人身體很容易流汗,所以我儘量不穿雨衣褲行走,因為雨衣內的汗水不易蒸發,悶濕會非常難受。衣物潮濕後還能維持一定的保暖與透氣,並且容易乾燥,這是登山衣著的基本要求。
 
3.枯水期的水源不多
從林道停車處的柵欄口進入後,前段的水源較多,中後段的水源就很少了,而且也不穩定,至少耳無溪在冬季是沒有水的,林道上較易取水的位置在24K處,當地面上可以見到泥濘時,就能發現順著山壁流下的水流,但是水量也不大,得拉著箭竹往上爬一段約50-60公尺的距離,可找到較易以水瓶接水的位置。林道27.4K處下切至溪谷也可以取水,溪床的水量較大,不過下切路徑陡峭,並不好走。
一旦進入登山口開始陡上,那就得走上稜線之後才會遇到幾處看天池,冬季此時稜線上的水池大部分都已結冰,必須以登山杖尖用力才能戳破冰面取水,不過看天池的水質都不好,必須以濾水器過濾才能飲用。

行程路線的安排

我們在入山前一晚抵達環山的民宿過夜,這趟預計第一天抵達730林道24K水源附近紮營,第二天經人待山北峰、人待山,抵達鈴鳴山三角點,折返時從人待山前的另一條下切路徑直下730林道,穿越崩塌點回到25K工寮,再回到24K營地過夜。第三天拔營重裝返回,經閂山登山口時放下大背包,輕裝原路往返閂山,視情況再決定是否在林道上繼續找地方紮營,或是直接走出林道口結束行程。
台7甲線靠近環山部落有座橫跨南湖溪的清泉橋,730林道就從清泉橋邊開始深入山林,四輪傳動車輛可以行駛到11.7K處,但是林道路幅狹窄,能停車和會車的位置不多,所以我們還是選擇搭乘接駁車輛進入。人員從行車終點開始走,林道上能紮營的位置不少,我們在24K水源附近找了一處營地紮營過夜。第一天行走距離較長,但是除了一段崩坍處較難走之外,其餘路況都很好走,在這個季節730林道沿途有許多紅葉樹種如台灣紅榨槭、青楓等,加上多處奇花異草以及不時突然出現的帝雉、藍腹鷴等少見的野生鳥類,我們耗在拍照的時間頗長,所以在下午三點左右才抵達營地,紮營取水後差不多也天黑了。

短程陡上稜線

第二天一早天未全亮輕裝出發,通過25K工寮後不久遇到往人待山北峰的上切岔路口,此時天色已算明亮,我們由此上切,在人待山北峰前的陡上坡路段全程都是鑽行在箭竹叢下,雖然不舒服,但可以用手拉著箭竹往上爬,好處是較不容易滑倒,畢竟坡度太陡,地面又濕滑,若沒有箭竹可抓握使力,恐怕更難走。
雖然氣溫不高,但是連續上坡仍然是走得汗流浹背,密林之中也無半點微風,沒多久便穿不住夾克,由於並未飄雨,對我來說這種路況上半身可以只需穿一件短袖排汗內衣,直到人待山北峰前都是如此。
通過人待山北峰之後的路徑坡度較緩,鑽箭竹的狀況差不多到人待山為止,之後的稜線上視野展望就很不錯。此行最精華的路況就是從人待山往鈴鳴山的這段稜線路徑,如果天氣夠好,周圍名山可一覽無遺,不過這趟雖沒有遇到下雨,但是雲層還是太厚,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等山頭都淹沒在雲霧裡,只有畢羊縱走的各大山頭有看到一些,不過雲霧飄動的很快,還是能在短暫的瞬間瞄見更遠方的展望。
手機在鈴鳴山頂可以收到4Gwifi訊號,才二天而已,簡訊和未接來電數十通,line訊息上百則,在山頂坐下休息還是關閉wifi吧,有事下山再說。回程經由另一條路徑下切至730林道27K,這段下切路徑更陡,但是鑽箭竹的段落較少,大落差處有繩索可抓握,雖然也沒有什麼展望,但其實是比較好走的路況。
下切到林道27K處其實完全看不出林道的樣子,只因路徑突然平緩了,所以可認定是回到林道上,這段林道芒草雜木叢生,路徑不甚清楚,但只要看一下離線地圖顯示的現在位置,也不至於走錯方向。在接上早上去程時的登山口之前,得先經過26K處的較大崩坍,這個崩坍落差較大,形成V字形的下降與上攀,但此地已有綁了多條繩索,山壁上的踏點也較穩固,只要握繩不手軟就不難通過。

極為髒亂的工寮

沿著林道繼續走會回到早上路過的25K工寮,這時尚早,所以還有時間走進去看一下,接近後發現這個工寮建築本體不差,但是周圍實在太過髒亂,尤其是滿地的排泄物以及衛生紙,有些看得出來還很新鮮,而且在工寮門口前的路徑上就很多,可見來這裡過夜的登山客不少,但是在山上要大便不是應該要掩埋嗎?這裡眼前看到的不但沒有掩埋,推測甚至蹲下去時也不遮掩了,下次若要再來,必不會考慮這裡。
回到24K營地差不多也接近天黑,這一天的行程雖然距離不算長,但是爬上爬下輕鬆混一天也算剛好,並不覺得疲累。

閂山只走了一半

第三天凌晨摸黑拔營,重裝走回閂山岔路口,天色微亮,放下大背包後拿出登頂包,塞入該帶的行動糧、空拍機、夾克、飲水等裝備細軟,但看起來天色不錯應該不會下雨,由此來回閂山也不遠,所以偷懶沒有塞雨衣褲在登頂包裡,事實證明這是錯的。
才往上走了第二段陡坡,來到平緩處,雖然順光處的天空非常藍,但是回頭看鈴鳴山的方向卻已經出現烏雲,很快就發現山的那一邊烏雲開始飄雨,而且應該雨勢不小,在高山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大片帶著雨勢的烏雲隨著風勢逐漸往我這裡靠近,地圖看來距離閂山頂還有大概2K要走,這可不妙,因為我們沒帶雨衣上來,而且頭頂上的藍天也逐漸不藍,雲層也開始堆疊起來了,想了又想,還是不要賭運氣了,萬一真的遇到下雨沒有雨衣褲鐵定很慘,還是快快下撤回到大背包旁邊吧。東西收拾完畢後,也不想繼續紮營了,乾脆去民宿洗熱水澡吧!結果就這樣一路走出來,但天氣愈走愈好……,哎!下次再來吧!

裝備實際使用的心得

鈴鳴山雖然海拔超過3000公尺,但若沒有走北二段全程的話,就不需重裝在稜線上行走,在730林道上過夜即可,是相對輕鬆的登山行程。25K處的工寮是林道柵欄後唯一的建築物,能住人喔,不過我下次如果又有路過,也不會再走近了,周圍滿滿的新舊各色糞便+衛生紙……,非常倒胃口的一處山屋。
這趟行程結束後,當然又有些新的關於各項裝備實際使用心得可以聊聊,有些是優點,有些是缺點,不管是不是我們自己開發的產品,還是提出使用心得與感觸讓大家可以參考。

一. Tarp-370雙面矽膠尼龍天幕
在林道24K處水源前有塊腹地足夠搭二、三頂二人帳,周圍皆是樹林,我們以營繩將天幕吊掛在樹幹上,並覆蓋了帳棚1/2的面積,很輕易的就營造出野炊吃喝的空間。
對於沒有前庭設計的帳棚來說,天幕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就算下雨,人員依然可以在天幕下操作炊事,至少雨滴不會滴入帳棚內,若沒有搭配天幕使用的話,很多帳棚都免不了得面這樣的問題。
這頂Tarp-370天幕帳採用30D尼龍66高強力紗織造,雙面皆為矽膠塗佈,和常見的PU塗層天幕差很多,PU塗層的使用壽命不長,雖然防水性尚可,但是一般約莫2-3年後很容易就會發現塗層變得會沾黏,這就是老化的現象,雖然布料本身沒有壞,但此時已經不防水,而且會愈來愈黏,然後逐漸脫落。而雙面矽膠塗層則不易發生這個問題,使用壽命長很多。
Tarp-370天幕的尺寸為370x285(公分),周圍和上下二面總共有26個織帶環,可搭配營繩、登山杖或是其他地形地物,搭建成多種構形應用,非常適合有經驗的戶外愛好者使用。布料雙面皆採矽膠塗層的優點為重量輕、使用壽命長。


但是缺點有三個:
1.矽膠塗層表面過於光滑,除了矽膠專用膠水之外,無法再貼合其他貼條和印上任何圖案或字樣。
2.由於無法使用防水貼條,所以在布料接縫處會有漏水的現象。業界常見的解決辦法是採用膨漲線車縫,或是在車縫處自行塗上矽膠尼龍外帳專用的填縫膠。我們選擇後者,直接採購美國GEAR AID矽膠尼龍製品專用的修補膠隨貨附上。這一條膠水其實份量非常足夠,塗佈這頂外帳的接縫處完成之後還會剩下很多。
3.製造成本高。雙面矽膠尼龍布料製造的帳棚類產品,價格都會高於使用一般材質製造的一大截。

訂購詳情

二.蕨-超輕量石墨烯脖圍頭巾
這趟最滿意的新品大概就是這件了,從第一天開始走路就戴在頭上,直到最後一天回到車上才脫下,使用率100%。雖然這頂脖圍頭巾頗為輕量又十分透氣,但是帶有蓬鬆感的組織大大的增加蓄積空氣的作用,這層微量的空氣被體溫加熱,透過石墨烯紗線的快速導熱,很快的將體溫傳導至被頭巾覆蓋的頭部各部位,但是畢竟布料十分透氣,所以也不會過熱,雖然冬季的高山上氣溫很低,但是在持續行進的狀態下,身體是不斷產熱的,如何避免過熱,是我這種體質的人比較在意的,使用這款超輕量脖圍頭巾則大部分時間都能適用。
在冬季的低溫環境下,當感到冷的時候當然應該穿上中層保暖衣物,或外層防風雨夾克,當人體處於靜止狀態時頭上若只有這件頭巾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會冷的,通常專業的登山外層夾克會有連帽的設計,此時將夾克的帽子戴上直接覆蓋頭巾,除了可防止冷風直接吹襲頭部,也可讓頭部的保暖效率大增。
由於這頂頭巾相當輕量,而且濕了以後也不太有感,所以也就一直戴在頭上沒有取下,連晚上睡覺時也一樣,幾忽是忘了這件事。只有在拍登頂紀念照時要調整服裝儀容+縮小腹,那時才想起了頭上的頭巾……

訂購詳情

三.B3水陸二用上衣
在低溫的時候,一件貼身有效率的保暖內層衣,可讓身體容易感到溫暖,穿著這件B3保暖型內層衣之後,即使身上只加穿一件無保暖作用的風衣,也能感到相當的暖意,同時也感覺不到身體汗濕後的不適與冰涼感,這是這件上衣最大的優點。
這件上衣同時具有很好的透氣性又十分保暖的原因,主要是布料內側的刷毛組織具有非常好的蓄熱以及排水能力(布料設計時有考慮水域活動的需要),外層觸感平滑,整件衣物的四向彈性相當好,版型十分貼身,所以能發揮很好的蓄熱性能,也讓體溫能儘快的“烘乾”水份,這是材質組織+版型設計的結果。
此外,版型雖然貼身,但完全不會影響肢體活動,上半身就像是多長了一層皮膚般而不太有感覺。舒適性極佳,包括濕透後,是相當少見的高機能服裝,上山下海都能穿。這件B3內層衣在視覺上有個明顯特徵,由於布料內外層組織的顏色不同,外層雖然是黑色,但是當肢體延展時,布料內層的顏色會隱約透出,所以當身體處於伸展活動狀態時,視覺上看起來也不是純黑色,男款會透出藍色的色澤,女款會透出桃紅色的色澤。這件上衣在夏季時是理想的水域活動衣著,冬季時就是很棒的保暖型內層衣,由於布料材質的彈性很大,若無水中活動的需求,這件上衣的尺碼可以選擇大一碼,一般人用於冬季陸地上的活動時可能比較適應。訂購詳情

四.kawas-Hila 1000FP羽絨夾克

帶著這件羽絨夾克的主因是因為輕量。羽絨製品的保暖性仍優於大部分的化纖填充材料,尤其是採用高蓬鬆度的羽絨。這件羽絨夾克的填絨量為80g,對登山運動來說,已經不算少,可說是三季適用,表布採用超輕量的10D抗撕裂尼龍格紋布,並有矽膠壓光防穿絨處理,同時有經過無氟防潑水處理,有一定的防潑水能力(會隨時使用時間衰退)。重量非常輕,男款M號只有270g重,而且可以隨意壓縮,就算是塞在登頂包內隨身攜帶也不會有累贅感。
雖然如此,但這件超輕羽絨夾克也是有使用上的限制,首先是表布太過輕薄,在高山環境穿著時要十分小心,尤其要避免碰觸尖銳硬物或植被,所以只適合在非重度活動狀態下的穿著用於保暖(這是攜帶羽絨夾克登山的主要目的),不適合重裝行進間穿著。另外,羽絨製品的清潔保養相當麻煩,所以一般來說會很少清洗,為了儘量保持清潔,所以最好不要在身體汗濕的狀態下穿著,如果身體潮濕會冷,最好在穿上羽絨夾克之前,先換上乾燥的內衣再穿上羽絨夾克為佳。
羽絨填充的優點目前還無法被化纖製品完全取代,而且使用壽命極長(如果沒有惡搞的話),所以仍有優勢,不過高級羽絨的取得成本在未來只會愈來愈昂貴,如果需要,還是儘早擁有為佳。訂購詳情

其他值得一提的理想裝備

不得不說,還是以前的大背包材質用料比較好,而且紮實。這次我揹的大背包是16年前就有的Gregory,早就忘記是什麼型號了,因為這次帶了發泡蛋殼睡墊,體積比充氣睡墊大很多,我又不想外掛,所以必須整個塞進大背包裡。
這個背包已經很久沒有用到了,因為近年不太能負重,所以很少用到90升的大背包,但出門前檢視家中裝備時,發現這款舊背包雖有使用的痕跡,但內側幾乎完好如新,尤其是布料完全沒有老化變黏的現象,已經16年了,從未特別保養過,連清洗都極少,但這次使用感覺仍然相當可靠,背負性依然良好,負重達23公斤亦然,可見新世代的東西未必比較好,至少背包是如此。
至於這次帶上山的Exped-FlexMat Plus蛋殼睡墊,除了體積大以外,沒有發現缺點。高山的夜晚就算是夏季,沒有夠好的睡墊一定會讓人冷到受不了,之前就發生過幾次充氣睡墊破裂漏氣的狀況…。這款蛋殼睡墊至少使用非常方便,而且支撐性相當好,隔熱效果也很不錯,在0度的夜晚睡在帳棚裡至少背部完全沒有感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