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不老大叔還有熱血-丹大林道釣騎

這次行程我拍的畫面很少,因為在林道上坡時推車太累,沒力氣多拍,下坡時太陡停不下來,也拍不到,在溪谷裡也拍不多,因為都忙著釣魚。
丹大林道在以前還可以開車進入的年代,我曾經多次進出七彩湖、六順山,當然還有卡社溪這處漂亮的高山溪谷。封閉多年後丹大林道終於在去年開放了,這次騎單車進入丹大林道的目的地就是卡社溪,就為了別處沒有的野生虹鱒。前往卡社溪如果不選擇搭乘原住民的機車,走路往返的話就太枯燥了,理所當然的騎登山車進出就是最佳的選擇,而且回程的下滑一定非常爽快。


嗯!這只對了一半,回程固然超級爽快,但食宿攝影裝備全揹的結果,就是比登山健行更辛苦,單車在六分所之前的去程上坡根本沒有騎過。

丹大林道的起點是從已經斷毀的孫海橋開始,一直到七彩湖為止,現在的長度是55.4公里,早年當然也是為了伐木而闢建,國民政府在1958年將丹大山區的伐木權交給當時的振昌木業創辦人孫海先生來經營,所以興建的橋樑命名為“孫海橋”,在海天寺對面的那棟木屋被稱為“孫海招待所”。在當年的伐木年代,台灣靠著砍樹賺了不少外匯,由於幾乎沒有管理,所以生長了數千年的茂密巨木森林當然短短幾十年就被砍得差不多了。
停止伐木後,那些在山區蜿蜒迂迴的林道當然也就不再維護,所以現在還存在的林道大概都只剩下“遺跡”,絕大多數都是任其崩毀,早就不能通車。
丹大林道後來因為要“造林”以及電力維護而繼續存在,但實際上也沒有真的造林,反而是在山上大面積的種植高冷蔬菜,這樣又過了十數年,當林務局好不容易收回這些土地開始造林,但因為長年種菜使用大量的化肥,已使土壤劣化,短期內(這一代人都看不到)是不可能讓原本的樹木長回來了。
2004年的一場颱風,沖毀了孫海橋,政府決定不修復這座唯一的聯外橋樑,同時也開始封山封路,一般人再也不能進入,公務單位或科研團隊也只能搭乘流籠跨越濁水溪進入丹大林道。直到去年終於聽聞這裡開放登山健行者進入,我又燃起帶著釣竿去卡社溪混二天的念頭。

艱苦重裝爬升

以前橋還在時,汽車可以通過孫海橋進入,如今橋早已被沖毀,只能在秋冬季的枯水期時透過簡單的便橋進入,這趟我們進入時便橋還在,回程出來時便橋已經拆除,不過這時濁水溪的水量不大,仍然可以涉水通過。
我曾經進出過丹大林道很多次,只是距離上次來已經是18、19年前的事了,印象中過了孫海橋開始就是一路off road的陡上坡,直到六分所為止的這段24K的距離,尤其是惡名昭彰的天馬彎,不但坡度陡,沿途多為崩壁地形,落石每天都有,就算不砸到路過的人車,也很容易困住進得來卻出不去,所以在這段地質不穩定的林道沿途隨時停放多輛“怪手”,以備不時之需。但是能不能順利進出,真的是要看老天臉色,林道上沿途多處都容易有坍方落石,為了保修高壓輸電設備,台電會在乾季時進行清理落石的工作讓四輪傳動車輛可以通行,但路況當然也不可能太好。


現在雖然已經開放,但是除了當地原住民的車輛之外,其餘外地人等現在只能走路或是騎乘人力單車進出(電車不行)。要經由丹大林道往返七彩湖,這樣的路況對於走路來說當然沒問題,但是往返距離實在太遠,一般登山客就算是安排5天行程,也是得全程趕路。我只打算去海天寺附近的卡社溪釣魚,但是要從海拔約500公尺的合流坪,經過24.5k的里程上升到海拔2400公尺的六分所,也是一點也不輕鬆啊!背著超過20公斤的裝備+推著13公斤的雙避震登山車,推進時速大概只有登山者的一半,沿途缺水又炎熱,不再是20年前的我,當然第一天根本到不了六分所,結果在14k左右的“嘉年端”就紮營睡覺了。


第二天仍然在缺乏遮蔭的林道上苦戰,喝盡水瓶裡的最後一滴水,周圍還看不出來有水的跡象,終於遇到山上下來的機車告訴我們再往上2公里路邊有積水,讓我打消了往回下滑的念頭。果然在林道19k處發現山壁上冒出的小水流,雖然水量不大,但總算是在山壁邊形成一處清涼的水窪,二話不說先脫下上衣丟進這灘水裡,以水瓶接水先洗把臉再沖個頭,一陣冰涼才讓精神又振奮起來,山壁上滴下的水懶得過濾了,直接喝到飽為止。這處水源我們逗留了大概一小時。至此以後就算是繼續推車,也比較夠力,當坡度緩到可以騎時,就代表快要到六分所了,終於在第二天下午四點左右騎著單車抵達六分所啦!

棄車找路下切

六分所是個腹地夠大的位置,除了三棟建築物之外,還有一處直升機停機坪,這裡有水源,水量還算穩定,果然是登山者過夜的好位置。六分所之後的路況就平緩可騎,往海天寺的這段20公里的緩下坡林道景觀不錯,路況也相對安全,在最低處會經過一處有水的山溝,水量穩定夠大,是一處理想的取水點,然後是緩上坡直到海拔2374公尺的海天寺。
海天寺奉祀觀音菩薩、關聖帝君、媽祖,我們抵達時仍有香火,對面的木造豪宅是孫海招待所,雖然已顯破落,仍是很好的住宿點,但是這裡沒有水源。機車團都會在這裡停留休息並解說招待所的歷史。
接下來就會抵達往七彩湖和以前往丹野農場的岔路,由地圖上可看出我們要去的卡社溪是往左邊的林道續行,然後就要注意尋找下切往卡社溪的路徑。這段較少登山客行經的林道比丹大林道主線更清幽,沿途都在樹蔭下,路況是平緩的下坡,途經一處大迴轉的乾溪溝後不久路況逐漸狹窄,由於不確定接下來路況如何,決定將單車停放路邊,開始徒步尋找下切點,沿途不斷確認離線地圖的位置,終於找到一處明顯的下切點,這一看就是釣魚人會走的陡下路徑,果然下切愈深水聲愈明顯,大約40分鐘的時間終於走到溪床上。這處溪床不算很開闊,但是不乏可紮營的平坦地形,由於時間尚早,儘快搭好天幕外帳搞定釣組,就在營地旁選一處緩瀨區趕緊出竿試手氣!

火烤鮮魚吃到飽

天黑之前只有釣獲三隻體型不大的虹鱒,但是看著虹鱒漂亮的體色,心情還是很愉快。這個夜晚沒啥大事,就在溪床上吃飽喝足生火烘乾衣褲,四下無人,果然一夜好眠。
在溪谷的第二天沿著溪床上下游走動,換了幾處釣點,水量都不大,可以很輕易地發現清澈溪水中快速遊竄的魚影,虹鱒的拉力並不如體型相仿的苦花,不同體型的虹鱒體色差異頗大,有些較小的個體外觀紋路看起來很接近保育類的櫻花鉤吻鮭(有點擔心)。
接近中午時開始陸續有其他釣客出現,果然願意不辭辛勞來此釣魚的都是好手,輕輕鬆鬆就拉好拉滿一網的虹鱒,早早就各自回營地休息泡茶。我卻釣了大半天,帶的吐司剛好夠自己和餵魚吃,其實上山我並不會想吃太多,一天大概就是二片吐司、一包泡麵,再加上少許堅果和零食也就夠了,但是今天終於可以吃到烤魚啦!只要撒上少許鹽巴,石板乾烤就非常美味!這天的魚獲體型大約都在20-30公分之間,晚餐吃魚吃到飽,當然睡得更好。

快速下滑的風險

回程是最刺激爽快的一段。從溪邊往上爬升回到林道上大約一小時,這天騎上單車緩慢回到六分所大約是下午二點半,記得第一天從孫海橋邊出發後,推車到第二天下午才到六分所,但是從六分所騎單車滑下來,只要2.5小時,沿途剎車到手酸,雙腿雖不用踩踏,但是身體也不能完全坐在坐墊上,所以膝蓋和手腕一樣酸。
這段下坡是有風險的,除了隨時都可能遇到落石,更要擔心車胎被遍地尖銳的碎石劃破,加上無數彎道都是緊鄰懸崖峭壁,騎單車滑下來還是有心理壓力的。
五天的時間我覺得還是不夠,所以也沒拍到多少畫面,而且這幾天正好天空霧霾嚴重,所以空拍機完全沒有拿出來(還有5顆電池......),下次如果又要釣魚又要攝影,又要順遊七彩湖的話,我看要6天以上才能盡興。

值得檢討的問題

重裝長距離的off-road陡坡行程,“推”單車爬坡的時間、距離都很長,而且還有重裝下切溪谷紮營,這樣的行程內容並不是單純的登山健行,也不完全是單車旅行,5天當中有2天的是在高山溪谷之中釣魚野營,在一切全自理的情況下,所需要的裝備相對更多一些。在準備時要考慮的面向較複雜,尤其24k的off-road的陡坡雖然很過癮但也很不輕鬆,如果多帶就是自找麻煩,但是有些裝備又絕不能少帶。
這次使用的Topeak登山車用前貨架幫了大忙,不想塞進大背包裡東西都以防水收納袋裝好綁在這個前貨架上,而且夠穩固,回程下坡一路劇烈的彈跳也沒有鬆脫,而大容量的座墊包則不太適合裝有重量的物品,由於固定點只有坐墊和坐管,其實一路騎乘的感覺是不太穩定,而且也不太適合雙避震車種,因為當車身下沉時有時會磨到後輪。

這次最大的敗筆,是攝影器材帶太多啦!一旦疲累到一個程度時,其實也懶得放下背包拿鏡頭出來了。尤其是空拍機,一台機身加上5顆電池,是很沈重的負擔啊,不巧的是又遇上嚴重的塵霾,空氣能見度不好,溪谷中的空域太過狹窄,又沈迷於釣魚,結果根本完全沒有用到。
除了攝影器材之外,保暖衣物和雨衣褲這次也全程沒有拿出來用(全程我都是短褲+短袖),當然這種東西也是不用到最好,但是必須要用時就一定不能沒有。除此之外,其餘我有帶的裝備其實也很難再有什麼精簡的空間了,都是必要而且都有派上用場,只有單車的備用內外胎和工具沒有用到,當然這種東西也是不用到最好。不過萬一要用到卻沒有帶,雖不至於出人命但也很不妙啊!

 

滿意的新玩意
這次行程有實地試用了幾樣新開發的玩意兒,而且結果非常滿意。
1.蕨-超輕量石墨烯脖圍頭巾
這和之前上市的石墨烯頭巾使用的是不一樣的布料,雖然也有加入石墨烯紗線,但更加輕薄,透氣性更好,在炎熱曝曬的林道上艱苦推車時還算戴得住,溪谷裡的夜晚和清晨氣溫較低,這款輕薄型的頭巾套在頭上也剛好,完全不冷也不熱,潮濕了也不覺得太冷,而且乾燥快速。由於重量極輕,只有25g ,在溪谷裡釣魚一整天戴在頭上都沒有感覺,所以晚上睡覺時也忘記脫下。顯然這是成功的織物產品,只剩下設計好看的圖案印在適當的位置就大功告成啦。

2.石墨烯睡袋內套
雖然很輕薄(270g),但是在夜裡套在身體外面卻有著很不錯的保暖性,在海拔2000公尺的環境下搭配睡袋使用,體感溫度比起使用一般的睡袋內套更為溫暖,對我來說,使用這件睡袋內套搭配充氣睡墊以及夏季款羽絨睡袋後,這回大約在攝氏8度左右的夜晚氣溫下睡覺,睡袋拉鍊必須拉開,不然會太熱。

3.雙面矽膠尼龍天幕帳
由於不想再背帳棚,天幕外帳的用途廣泛,不但可以用於遮陽避雨在帳下休息,當然也能直接在天幕帳下睡覺過夜。這頂天幕外帳外帳採用尼龍66抗撕裂性強的30D雙面矽膠尼龍,這種材質的好處是壽命長久,比一般高級帳棚常見的單面矽膠尼龍更耐用,在相同厚度下的強度更強也更輕,但缺點是這種布料無法再貼合或塗布,所以在車縫線處只能塗上專用防水膠來防止滲水,而且價格高昂。但是如果使用次數夠頻繁的話,其實還是比帳棚值得。
尺寸為380x295cm,四邊+中間共有26個織帶環,搭配營繩和營釘可依照地勢搭建成多種構型,不含營釘、營繩的重量為700g,至少躺平二人絕無問題,還可以讓二個大背包等其餘裝備也收在帳下,至少比最輕量的二人帳有更大的空間,至於會不會冷呢?如果禦寒衣物和睡袋都有的話,在大部分的天候下是一定不會的,但是收納後的體積夠小,很容易塞進背包內,很適合用於各式戶外活動。

4.防水大開口收納袋 
每次下山後,要上車之前都會想要脫下髒衣物和登山鞋,以往都是使用大垃圾袋搞定,這次帶了一個大開口的筒形束口收納手提袋,最大的用意就是用來收納下山後滿是泥土的登山鞋,或是髒污潮濕的雨衣褲之類的裝備。當然是非常好用,同樣採用30D雙面矽膠尼龍布料製造,重量只有60g,收納體積極小,可以隨意塞在背包裡。除了收納又髒又濕的登山鞋之外,其實也可當能夠反覆使用的垃圾袋。

5.乾燥蔬菜
乾燥食物的重量一定比較輕,也較不佔體積,50g的乾燥小白菜,和100g的乾燥玉米,當作配菜的話夠二個成人吃個四、五餐了,小白菜是比較少見到到乾燥蔬菜種類,而玉米雖然較常見,但採用冷凍乾燥製程製造的乾燥蔬菜就不常見了。冷凍乾燥比起其他的熱烘乾法,更能獲得高品質的乾燥食物,這種乾燥方式的優點是食物的復水性良好快速,能最大限度保持食材原本的外形、色澤、味道和減少營養成分損失。缺點是製造成本比簡單的熱烘乾法高了數倍又費時,但為了獲得更高品質的乾燥食物,這是目前最佳的加工方式。
過去在台灣很少見到專門為了登山健行而開發的乾燥食物,蔬菜類食材雖然有,但並不好吃。食材的選擇一直是我們這種人傷腦筋的事,晚餐幾乎每次都是泡麵+乾燥飯+罐頭,真是簡單又難吃。我們和知名的大廠合作開發了乾燥玉米和乾燥小白菜,這二種好吃的蔬菜以小容量的鋁箔包裝推出,並通過了相關的食品衛生安全檢驗,終於解決了想要在野地吃到甜美蔬菜的願望。

裝備的建議

如果要進行一趟丹大林道的單車旅行,如果也是打算全程自理,那麼雖然一定要盡量讓裝備輕量化,但是該有的也不宜少了,建議裝備如下:
1.單車:
具有避震前叉的XC車種為佳,前後輪都有避震器的車種也可以,但是跑車是一定不適合的。

2.基本工具:
帶一組多功能的隨車工具是必要的,至少要能夠做基本能單車各部位的調整。(但是要會用喔)

3.備胎:
內外胎都要有,至少要有一條內胎,這條路線的破胎機率比一般路線高多了,當然也要攜帶輕量化的打氣筒和挖胎棒。

4.大背包:
如果要下切卡社溪邊過夜,那單車只能停在林道上,所有裝備要自己背下去,一個好揹的大背包是必要的。

5.宿營裝備:
在溪邊過夜當然要自備營帳和寢具,溪谷中沒有任何山屋可用。

6.禦寒衣物:
無論任何季節,只要是往上山跑都要有禦寒衣物的準備,只是不同季節,需要的保暖程度不同。

7.鞋襪:
這種行程還是穿登山鞋比單車專用的卡鞋實用多了,不然至少是穿一雙野跑鞋,因為重裝走路的時間頗長,除非你騎得動。如果要在溪谷當中上下游走動找釣點,再多帶一雙不織布鞋底的溯溪鞋也是必要的,因為溪床上的石塊相當滑溜,一般的運動涼鞋是完全不止滑的。

8.照明:
可靠的頭燈是一定要帶的,而且備用電池要夠用,但是萬一要在林道上摸黑騎車,亮度一定要夠高,起碼也要300流明以上,而且風險頗高,當然是能免則免。

9.炊事:
比照一般登山裝備即可。連食材也是,但是釣魚行程的好處就是晚餐有可能吃到烤魚,所以基本的刀具也要帶著。

10.釣具:
如果是使用手竿,長度15呎的硬調竿比較好用,因為卡社溪谷內樹叢茂密,溪谷也不開闊。另外,最好是使用無倒刺魚鉤,如釣到太小隻魚體要放生時,較易脫勾,魚也比較不會受重傷。

11.攝影器材:
這個問題就大啦,如果又要講究畫質,又要求焦段,那就沒有輕量化的可能,若非要攜帶單眼或是無反的機身,那鏡頭最好只帶一顆中等焦段的小光圈變焦鏡就好,不然的話,累死人不償命。

12.離線地圖:
這種可下載於智慧型手機的app現在很普遍了,有這個就能輕易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其實,只要進入荒將野外,這種相關app能提供的圖資和位置資訊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