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現今走入山林的人數比過去多了很多,三不五時總會傳出又有人入山後的離奇行為。亂丟垃圾、失溫迷途之類的事件一直都有,近二年甚至連「求救」都有給人逐漸浮濫的感覺。
以前的登山隊伍在出發前都會有行前會議的安排,其實這還不夠,最好還要有確實的行前教育。內容至少要有各項裝備應用、意外應變、撤退計畫、人員分組,以及日常生活就要維持的體能訓練…等。

入山者的教養反應在舉止和動作,不是背著裝備說走就走,何況現在有不少人連個人裝備都不想揹,更別說俱備什麼基礎技能了。很多人不懂得在山上尊重他人,也不關心環境,這些都是素質不良的表現。隨著走入山林次數多了,我們累積了一些體認,雖然是老掉牙了,不只是和安全有關,也有很多是關於戶外生活的情操。對比時下的風氣,過去的老派戶外觀念並沒有哪裡不好。
台灣並非完全沒有登山戶外之類的教育,而且網路上相關的影音圖文已經很多,但好文不見得流傳,譁眾取寵的影音流量卻很大,就算看過也沒什麼收穫。

行前會議的重要性
在參加登山之前,尤其是新手,一定要在“行前教育”時聽從老鳥或領隊的交待。但如今總是有人鐵齒不信,打死不從,抱著自以為是的態度就想要走進高山野地。很多的網路揪團組隊只是為了均攤車資,沒有要共進退,會有“行前會議”?

就算是所謂的大眾路線,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也是有點難又不太難,有點累又不太累,沿途地形起伏落差之外,氣候變化快速根本是常態。缺乏經驗的生手對裝備的使用恐怕也不熟悉,跟著有經驗的老鳥一起走應該比較安全。
不過,必需是真的願意在身邊陪走的喔!拼命衝回到登山口才放下背包等人的那種不算。

正常的登山同好隊伍或是理想的商業登山團隊,在揪團之初,領隊就一定要提前規劃好行前會議的內容和時間(起碼是出發前2週吧?),而且最好先提出書面綱要或ppt簡報給每一位成員。
行前會議中一定要讓每一位參加者知道路線如何行進以及面臨的風險,自己該補充哪些裝備、公裝如何分配、緊急應變計畫(包括撤退)、如何通過危險地形,與其他注意事項等,都要在出門前一定要讓每一位成員非常清楚,各項裝備器材的使用也要讓成員熟悉,至少大背包如何有效率的打包總要每個人都知道吧?

成員的體能條件不一樣,所以公裝當然不是平均分配重量,體能好的人就該多負擔些公裝的重量。隊伍的行進速度要被控制,避免隊伍人數分散,腳程快的人必須配合最慢的成員。以上如果稍有不確定,最好這團就……….別跟了。

參加一場有效的行前會議,應該就可以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這趟行程,或是誰不該參加。適時地退出或「勸退」,就是避免登山意外要做的最基本動作,不該揪的人別找,不該跟的團別跟,就是最基本的風險控管。

臨場狀況的驗證
遇到狀況要如何處置,這只能靠經驗累積,但經常也是行前會議或行前教育是否徹底的驗證。
臨場狀況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裝備問題例如:穿二件衣物太熱,只穿一件又太冷怎麼辦?或是背包調整不當,但這得行走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漸察覺不舒適,當下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搞定?又或者是天候陰情不定,到底要不要穿上雨衣還是脫下雨衣……等。
行經路跡不明路段,要注意開啟導航裝置記錄航跡的時機、是否高繞避開崩坍地形、休息節奏的控制、遇到野生動物的應對等。
這些可不是只有領隊才必須懂,領隊最重要的價值是掌握全隊成員的狀況,控制行程的進度,以及決定撤退的時機,可不是見人就噓寒問暖伯啊母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