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能夠吸濕、快乾、溫控、抗臭….等都稱爲機能型布料。但是這些機能的效率高低、持久性,並非每一款布料都能夠做到一樣好。不同的運動型態,對於上述機能的性能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並非任選一款號稱有「機能」的布料就能用於製造所有場合都適用的機能衣。
只要氣溫夠高,人體就會開始不斷流汗,就算氣溫不高也會不斷蒸發汗氣,運動強度和持續的時間,決定了身體出汗量,但是人的體質也不是完全一樣,有人流汗量多,有人流汗量少,所以同一款排汗內衣穿在不同人的身上,未必相同舒適。

不同活動型態差很多
體育活動的運動強度都算高,短時間內就能爆汗讓衣物濕透,但是時間不長,通常半天、一天內就能結束運動回家洗澡更衣。只要穿著時不影響運動表現,透氣性夠高,不太需要追求更高製造難度的布種或是衣物的版型,甚至是只要視覺能讓人喜歡即可,常見於大部分的休閒運動衣物。
但是從事多天數的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人體要面臨的狀況就非常複雜,除了大量流汗讓衣物潮濕是一定的之外,還要經常遭遇氣溫陡降、風雨驟起等自然現象,衣物布料潮濕後的「風寒效應」將使人體倍感冰涼。
且登山活動範圍的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也會隨著步伐前進持續變化,如果是距離遠時間長的多天數行程,尤其是高海拔山區,即使是夏季,夜晚的氣溫也會低到使人失溫。
這類活動無法盥洗是常態,為了儘量減輕背包的重量,應儘可能選用輕量化的裝備,衣物更不會多帶,內層衣褲除了穿在身上的之外,雖然還能多帶一套備用,不過也是儘可能不輕易拿出更換。
足以應付這種形態的衣著,機能的要求當然不能和一般的衣物相提並論。此時所謂的機能,必須是在衣物潮濕的情況下還要能繼續維持一定的保暖,最好是無論乾濕、無論是否受風、無論穿多久不換,甚至無論髒污,都儘量要讓穿著的人無感。

理想的內層衣物要求
從材質到版型設計,排汗內層衣的設計目的是要讓布料將汗水從皮膚吸到表層擴散,然後儘速蒸發。但是布料組織的差異,會造成吸濕、乾燥、透氣、蓄熱、散熱等機能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的夏季太過潮濕悶熱,再怎麼厲害的布料,因為皮膚噴汗的速度快過水份蒸發,不管穿什麼衣服當然就是濕的。重點在於濕了以後舒適性如何?穿著潮濕的內層衣遇到風勢會不會太冷?身體停止流汗後多久會乾?乾了以後觸感如何?會不會產生異味?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如此反覆數日,若不換下,又如何?
只要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就不用脫下來,就是戶外用內層衣追求的境界。

機能怎麼來?
所謂「機能」,主要是來自布料組織的設計精細程度。布料是由紗線編織而成,靠著組織的設計,讓紗線與紗線之間的間距得以被控制,因為汗氣會通過布料孔隙排出,而積聚在體表的汗水則會被吸進布料內再蒸發到外界,所以影響排汗表現的還有布料的吸水速度、汗水從布料內部轉移到外界的效率、以及環境溫濕度。
織造的密度愈高布料就愈紮實,愈不透氣,所以布料的組織密度當然要被設計,藉由織造密度的差異和組織成份的變化,讓布料產生諸如吸濕、隔濕、快乾、蓄溫等物理作用,厚、薄、蓬鬆、紮實,可以改變上述的作用的強弱或效率。
理想的內層衣幾乎就是第二層皮膚,提供舒適與保護,若布料沒有碰觸皮膚,則機能效率就不彰,這也是專業性高的機能型內層衣物的版型都偏向合身的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日後再述…..)

紗線是關鍵
布料是由紗線織造獲得,即使組織結構都相同,使用不同的紗線就有不同的機能與觸感的表現,可說是對一款布料來說有決定性的影響。
除了羊毛紗這種天然纖維必須進口之外,我們使用的紗線全數都是在台灣本地製造,因為機能型紗線的製造是台灣的紡織業強項,特別是針對導濕、導熱、溫控的機能,同時要求高度柔軟的親膚舒適感,順道一提,不只是我們自己,許多國際一線名牌戶外服飾選用的布料也是出自台灣。

雖然我們製造的數量少、成本高,但是在品質優先的考量下,仍然堅持使用台灣本地製造的紗線,諸如石墨烯紗、寶貝紗、木醣醇紗、膠原蛋白紗等。透過我們自行研發的織物設計,經過一連串製程後,最終獲得了好幾款成功的針織機能型布料,非常適合用於會直接接觸皮膚的內層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