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嘉明湖我已經去過很多次了,這是一條走不膩的高山路線,近年登山的風氣比以往興盛,我最後一次和幾位第一次登山的朋友一同前往嘉明湖健行,讓我有一些和以往的入山經驗很多不同的感觸。四天的行程中,除了我們這一隊之外,山上當然也有其他隊伍,而且相當多,沒想到現在連平日的時間,沿途的二間山屋都是人潮不斷,周末假日更是每天客滿。
關心登山運動發展的人對這款現象,大概都有種憂喜參半的心情,喜的是愈來愈多人願意參與登山活動,憂的是這些人很有可能因為條件不足,對自己和環境造成傷害。台灣幾乎沒有登山教育可言,一般人若自己不做功課的話,只能在行前教育時聽從老鳥或領隊的交待(這非常重要),但總是有人鐵齒不信,打死不從,以輕鬆旅行的態度或心情,就想要走入嘉明湖邊。
嘉明湖這條路線算是有點難又不太難,有點累又不太累,雖然步道路跡明顯,沒有危險地形,甚至稜線前的路徑上都鋪設有沙包台階,但仍然是如假包換的野外,沿途地形起伏落差大,氣候變化快速,完全沒有經驗的生手,裝備的使用恐怕也不熟悉,還是跟著有經驗的老鳥一起走比較安全。我曾遇過大隊人馬的旅行團,導遊配戴擴音器沿途導覽,但是內容卻多半不是解說環境生態。但是如此的喧囂吵鬧,棲息期間的野生動物應該很不爽吧?
走慢的收穫
事實上,再怎麼大眾化的登山行程,都沒有不會累的,以嘉明湖這種不算十分輕鬆的大眾路線來說,入山之後就有極為豐富的地理與動植物自然景觀,每一種都值得細細品味,二葉松、鐵杉、玉山圓柏、玉山箭竹…等植物,都有在特定自然環境生長的條件,這些植被群聚裡也生長著特定野生動物,有經驗的登山者可以從身旁的植物甚至是岩石,判斷出現在身處哪個區域,或是知道要上哪兒可以看到想要欣的某種鳥類,既然腳程不快,那就多排一些時間,比較不會太累也可以更盡興。所以後來又去嘉明湖10幾20次,每次都是至少五天,還滿爽的。
走快會如何?
時間有限的人當然就得走很快,或是不想抽籤等山屋床位的話,那就得拼時間趕路了,當作是在野外訓練體能兼看風景也是不錯,不過風險比較高。
一.裝備攜帶不足的風險
通常為了儘量輕量化,所以都會儘量捨棄攜帶物品,甚至禦寒衣物,當然更不用說宿營裝備了。但是一身輕快也可能伴隨風險,一旦遇上天氣驟變,很可能身體濕透加上風勢,失溫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若不能在體力耗盡前趕回出發地點,要如何應付野地露宿的問題?
二.高度適應的問題
發生高山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度上升太快,尤其是一天之內由低海拔環境上升至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若再加上體力透支、前一夜睡眠不足、身體失溫等總總不利的條件,就更有可能引發高山症。就算是天氣條件很好,但是沒有做高度適應,從低海拔地區上升到高海拔地區後,沒有及時下降,卻停留在高海拔環境過夜,也是有可能發生高山症的,輕微的症狀是頭痛伴隨呼吸不順,即使沒有惡化,也是很不舒服的。
有哪些現象是不妥的呢?
一.觀念與教育
許多隊伍(不管是自組隊還是商業旅行團)的登山行程與細節安排並不十分完善,甚至即便是老鳥,也未必有正確觀念。出發前的行前會議或教育絕對要徹底,包括路線說明、行程安排、裝備衣著、人員分組、緊急應變計畫等,這些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領隊有責任和義務說明清楚,並且要求隊員務必做到。但是有幾個隊伍有做到呢?
二.快速趕路
以嘉明湖行程為例,行程如果太趕,表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上升過高的高度,如果前一晚並沒有睡好,在第一天就從關山或池上出發,當天直奔嘉明湖避難山屋,就有可能因為上升太快而發生高山反應。對於初次前往賞景的登山者來說,實在沒必要如此辛苦又有危險的安排。如果第一天下午早一點抵達在較低海拔的向陽山屋,可悠閒的準備晚餐與過夜,讓身體有足夠的高度適應時間,第二天再上去嘉明湖避難山屋過夜是比較好的安排。如果安排當日往返的單攻行程,這要有相當好的體能,如果沒有隨身攜帶禦寒衣物和緊急過夜裝備,代表沿途不能逗留過久,得在體能耗盡前回到登山口,順利當然最好,但是沿途若有遲疑,要能及時回頭下山。
登山活動不是只有踏上三角點而已啊!
三.裝備隨便
嘉明湖現在算是大眾路線了,在這條路線上經常可見到部份登山者身著不適合的衣著打扮。例如穿著運動鞋、牛仔褲、揹著街頭用雙肩小背包,搭配便利商店牌的簡易雨衣……。平安下山是運氣好,若是遇上風雨絕對是有吃不完的苦頭。自以為是的便宜行事,不但是讓自己陷入可能的風險,也增加其他人的心理負擔。
在有山屋過夜的行程,除了食物以外,最佔體積與重量的裝備就是服裝、睡袋和睡墊了,寢具不會多帶,如果衣物也可以帶很少件,儘量選擇輕量化產品,背包的容量也就不需要過大,一般五天的冬季嘉明湖這種行程,容量在50-60L的背包應該決大部分人都足夠了。(玩攝影的除外)
四.餐食習慣
不只是這條路線,也經常在山上看見大隊人馬的隊伍以臉盆、併爐的方式炊煮食物,由一、二位協作負責炊煮。經常發生食物吃不完造成廚餘問題,在一般的自組隊也會發生。應該要追求所有食物全部吃完,不留下任何廚餘,要做到這樣,就必須計算精確,沒有吃到十分飽也沒關係,吃剩下的食物若不是乾燥食材,事實上不但不好保存更不便攜帶(必須帶下山丟棄)。
出發前先在家將食材完成初步的切洗甚至加工,然後再以適當的包裝袋包好,塞入背包帶到山上,取出後只要加熱即可食用,包括白飯、麵等主食,其他的肉和配菜也儘量以熱水沖泡後就可立即食用為原則,以最少的火力和配料,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餐食,畢竟登山活動並不必要花太多時間在“吃”這件事上。至於行進間的“行動糧”,就以乾糧、果乾、堅果類搭配飲水解決,隨時都可以取出零食,保持在不飢餓的狀態。
五.行進控管
常見大隊人馬最前面和最後面的人差距遙遠,形同落單,萬一遇到風起雲湧,能見度瞬間就可能只10公尺,和在東北角的海底一樣,此時若又開始淋雨,非常不妙啊。有些看似單純的路徑,往往一陣霧氣瀰漫,加上疲累,甚至是輕度高山反應,會降低人的判斷力,有時會因此走錯路徑。很可能前後的人都沒有發現,而且一般初學者多半不會攜帶無線電,也可能不會判讀離線地圖。領隊必須了解所有隊員的能力,做到理想的行進控制,避免發生讓任何人落單的情形,這就是要減少意外的機會,不可因為路徑只有一條,就跟隊員說:“直走就對了“,而是隨時都要知道隊員的狀況,以及身在何處。
六.檢討分享
即使是免背公裝、公糧,號稱豪華團的隊伍,發生上述問題時,雖然未必真的出事,但總是容易有不愉快的經驗。這些林林總總的事項,都應該在行程結束後和所有人一起檢討,因為結束就是下一次的開始,不該只是下山後大家一起吃一頓“慶功宴“就結束了。
收穫與學習
每一次的行程前都要經過準備,而行程中與結束後,總要有些收穫吧!體驗之後就是經驗,舉凡所有裝備的整理、有效率的收納在背包裡、食衣住行的技巧、風險的避免、地形地物等自然景觀的認識…等,都是可以累積經驗而愈來愈熟悉的,不該每次都只是跟著領隊走而沒有任何學習,如果漂亮生動的圖片是自己的創作,每次都有進步一些,這樣不是比較有成就感嗎?
就算只為登頂,隊友們在疲累之餘,能夠懂得互相扶持,分擔背負重量,獲得登頂的快感後還能夠一起平安回到登山口,這種學習的經驗與收穫,已經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