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跑去墾丁潛水,測試全新的Sony A7ar3+Nauticam防水殼+180mm廣角玻璃鏡頭罩+二顆Inon Z330閃光燈,這是我自己從未用過的組合,也是第一次水下實戰使用Sony的高階全幅機種。事後來看,Sony的感光元件寬容度確實厲害,就算水中能見度不佳,懸浮物超多,儘管操作麻煩,但只要燈光配合得當,最終能呈現出的色彩是令人滿意的,只是,這牌的相機真的很難用,需要時間適應。

我本來覺得應該不難,但是Sony的機身功能太多,選單配置複雜,也不人性,有些基本功能的位置在哪裡得找很久還未必能找到,就算找到也未必記得住,何況還裝進精密的防水殼裡,各項按鍵的位置只能記住最簡單的光圈、快門、ISO,和Display壓鈕,其餘什麼機身曝光補償、閃燈曝光補償…..,身體在水中浮沈中根本很難找出來藏在機身的哪裡,何況,機背的銀幕字體很小,電子液晶螢幕的品質很差,在混濁又不明亮的水層中很難看得清楚。
這趟船潛算是測試陌生器材,同時測試自己在低能見度下頂流的功力,也沒想到新配置的Nauticam防水殼+超大鏡頭殼在沈入水中之後竟是帶有正浮力,入水後一時之間我竟然無法順利下沉,幸好有下潛繩可抓,不然一下子就被流帶走啦,但是一手抓著下潛繩將自己身體往下拉,另一手死命握住整組相機+雙閃燈,身體就像風箏一樣在半空中飄搖,光是沈入海床上的礁盤就非常耗氣了,好不容易躲在岩壁的閃流處可以輕鬆一點,正要測試二顆閃光燈的出力調整,但只要稍不注意,身體就會被流往後帶,雙腳的蛙鞋還是得用力踢,但是流愈來愈強,難踢之外,也看不清楚,能見度應該不到3米。

最深處下到大約28米吧,能見度一樣差,還好隱約可見潛導的手電筒燈光,不想製造人家麻煩,還是拼命跟上比較好。這一潛我放棄拍照了,光是提著大螃蟹般的器材頂流,我的前進速度應該比老人走路還慢,在有些礁岩可以抓握的地方,就盡量靠手指抓著岩壁攀爬前行,這樣的費力動作讓耗氣變的非常快,好不容易回到下潛繩處,由於能見度不好,眼睛看到繩子時也幾乎已經能握住下潛繩了,此時我的殘壓只剩下20bar。

抓繩上升的過程也滿刺激,水流並非絕對穩定的流動,身體還是會擺動,手得抓緊,除了眼睛得看著電腦表計算的安全停留時間之外,耳朵一直聽到不知道是誰的電腦表上升過快的嗶嗶聲,伴隨自己呼吸吐出的氣泡聲,感覺就是吵鬧。
第二支換到另一個較淺的點,流況平靜多了,能見度好像有好那麼一點點。總算能安穩的泡在水層中思考這台陌生相機的各處按鍵位置、對焦性能、閃燈強度調整….等,亂拍了好幾張,在水中其實是看不太清楚a7r3 機背上的資訊,構圖則勉強可以,至於Inon Z330閃燈的TTL功能,在海底操作時發現是沒有作用的,不知道是附的光纖擊發器不支援,還是哪裡設定錯誤,總之,只能逐一摸索閃燈每一個旋鈕,確定輸出的強度差異,這支氣瓶的過程算很順利,就這樣帶回了平靜水域和強流水域的測試心得,下次會記得要在機身底部加鉛,以及,我的BCD該換了,繫緊織帶早就不知道斷多久,如果要在海底手持這麼大一套重傢伙,BCD隨流亂漂還真不方便。

船潛結束,不免俗的也要來空拍一下,反正只有二顆電池,要不了多少時間,飛完再北上吧!船帆石以南可以飛行,但是限高120M,這裡是墾丁,遊客已經陸續前來,這次我就老實點吧!
回程看到南下的車潮,還好在中秋假期前一天結束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