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軟片的時代,攝影好像很難,認真學習後也發現真的很難,要認識底片和器材的類型、光學成像的原因、有效影像圈的大小、測光方式、光圈、快門、曝光補償、景深控制、最近對焦……等等各種要素相互搭配及對最終成像的影響,然後是影像內容、美學素養…..。然而在數位相機普及的今日,入門級的攝影器材已經很便宜,大容量記憶卡也很普及,現在的攝影成本比起當年的軟片時代省錢太多太多,也方便很多很多,以前的攝影師靠按快門混飯吃還行,如今入門的門檻大大降低,已經徹底的改變了攝影的生態,這行職業已是雞肋。

亂象不少
數位時代造就許多速成攝影師,使用數位相機一段時間後便進行低價接案的攝影師真的很多,像是各種活動紀錄、戶外人像攝影、婚禮紀錄,甚至登山帶隊兼攝影….等,收費低廉到不可思議。這年頭景氣不好,部分有商業需求的業主也會採購普通的攝影器材,以為很簡單的就可以自行拍出漂亮的商品圖(或是自己根本就看不懂影像品質的好壞。)。

Youtube、FB、IG等社群平台上傳影音太方便,手機也可以錄影+拍照,還可以收音,連後製剪接都有套裝app,只要有wifi的地方就可以隨時立即上傳並公布。這年頭已經到了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看到的大頭貼90%都不是真的。想要吸引更多的注意變得很簡單,只要願意放下身段就很容易,不管是搞笑還是賣肉。低級的“網紅亂像”當道,當然就是降低了閱聽大眾的水準。
在休閒生活的領域,戶外攝影當然是受歡迎也很普遍的攝影題材,器材只要願意花錢馬上就可以擁有,但是買了然後要如何運用呢?許多使用者追求速成的拍照方式,以為設定好相機的模式只要按下快門就算是「凍結決定性的瞬間」,較認真的人或許願意學習後製,倚賴軟體後製補救現場的拍攝失誤,以上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畢竟只是附庸風雅的休閒生活嘛!

巧遇擺拍
多天數的登山健行我很少遇到好天氣,只好每次都當作是練身體。這天下午趁著短暫天氣晴朗的空檔,帶著器材去關渡濕地隨便晃晃,就算沒拍到什麼,也當作是去戶外享受冬天午後的陽光。
哇!連平日也有這麼多野鳥攝影者圍在一起喔,想必又是以佈景及誘食方式來拍鳥了,只是不知今天是要拍哪一種鳥。好奇的向現場某位前輩打聽,原來是為了一種好像很難拍到的“灰頭鷦鶯”。正常的野鳥都有警覺性,當然是很難拍到,何況是這種喜歡躲藏在濃密的芒草叢中,體型長度只有大約10公分左右的小鳥。既然來了,我也架起粗大的三腳架裝上600/f4的鏡頭,往佈置好的“搭景”對焦看去,觀景窗中見到一根不是現場該有的長樹枝,這是經過加工形成的一個餵食平台,放上麵包蟲等餌料後再伸長放在濕地的水面上,雖然很假,但真的成功吸引鳥兒入鏡,我也不爭氣的拍到這隻鳥進食的樣子。

真實的濕地環境,是不會有這種倒下的樹幹的。

這種照片就是所謂“擺拍”,當然不算是生態記實攝影,只是一張大頭照罷了,以誘騙的手段和高檔器材拍到,完全沒有生態意義,更談不上什麼技術,根本不值得炫耀,但是卻對野外環境與生態有負面影響。只怕這種不足取的拍攝手段恐怕已是當今生態攝影的主流方式。
有些資深大師,連自然生態攝影也想營造夢幻的沙龍效果,甚至動手將野鳥歇息處周圍的枝葉砍光,只留下預定的鏡位留下誘餌。這種假的「自然」,和在自家庭院中“佈置”居家野趣不同,前者有害環境生態,後者是在家庭園造景,二者不一樣吧?但很多人就是會說一樣,就像總是有人愛爭論在高山上遺棄果皮不算汙染環境,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看就知道是人為佈置的場景,非常粗糙而且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