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戶外攝影的行程,通常不需要將家中所有的攝影器材一次帶足,如果你有不知道要帶哪一個焦段鏡頭的困擾,代表你並不清楚你要前往拍攝的環境和拍攝主題,有這種困擾大概也代表你的器材買太多啦!

1.不一定攜帶所有的焦段鏡頭
使用高品質的變焦鏡會比定焦鏡方便很多,而且畫質不至於差很多。(雖然還是可以看得出差異。)一般來說,攜帶常見的16-35mm、24-70mm這二種焦段的變焦鏡,已經可以應付大部分的畫面使用,至於光圈值當然是儘可能地使用f/2.8大光圈為佳,只是比較重,不過這二顆鏡頭的重量應該還可以接受。如果搭配使用的機身為新一代的高階機種,通常在高ISO值時畫面依然擁有理想的純淨度,因此使用新一代的光圈f/4鏡頭也很不錯,雖然鏡頭光圈小一級,但只要機身提高感光度就能克服小光圈鏡頭進光量不足的問題,這樣當然就能夠有效減輕攝影器材的重量。至於另一個常用的望遠焦段為70-200mm,也有f/2.8的大光圈鏡頭可以選,但和上述原因相同,如果能使用f/4的版本,鏡身的體積和重量可以更大幅度的精省,對於整體的體積和重量影響很大。
不同焦段,不同光圈大小的鏡頭適合拍攝的內容當然並不相同,所能獲得的景深和視覺張力也不一樣,但以前述的三種焦段的鏡頭應該是最常用。以常見的戶外登山行程來說,在行進過程中以24-70mm中等廣角的鏡頭使用率比較高,其體積大小也還能夠接受斜背在身前行走而不用收納在背包內,隨時抓拍的機動性比較高。16-35mm的超廣角端鏡頭體積會較小一些,有時候可以收納在鏡頭筒中掛在大背包的腰帶上,需要更換時可以不必卸背包拿取鏡頭,如果使用這樣的配件會大大的提升方便性。以前往往會因為拆換鏡頭還要卸下背包掏出另一個鏡頭比較麻煩,或者是體力不繼也懶得換鏡頭,因此會錯失拍攝時機。

16-35mm超廣角焦段鏡頭的全景深和開闊視野,是在登頂時經常會使用到的一顆鏡頭,幾乎也是無論去哪裡都會帶到,是使用率最高的鏡頭之一。對於某些非全幅的機種來說,使用16-35mm更顯得有其必要。

而24-70mm焦段則是使用率次之的變焦鏡頭,這個焦段的鏡頭由於接近正常人眼所見的視角,所以拍攝的畫面看起來往往很自然順眼。但是這個焦段的變焦鏡由於體積的關係,往往也能以50mm的標準定焦鏡取代,好處是體積更小、畫質更佳,通常最近對焦距離也會更近一些。
至於70-200mm的焦段屬於望遠端的鏡頭,能夠製造出超淺景深和明顯的壓縮感,非常能夠凸顯拍攝主題,對於登山行程來說,這個焦段的鏡頭如果是攜帶光圈f/2.8的規格,已屬重量級。新一代的f/4鏡頭會輕很多,只是相同距離時景深沒有f/2.8來的淺。攜帶70-200mm焦段的鏡頭多半是為了可以拍攝到較難靠近的特定動植物,而這樣的主題也很難用更短的鏡頭取代。

至於其他更長或更短焦段的鏡頭,受限於體積大小和整體重量,通常不太會再多揹第四顆鏡頭,如果有,應該是中長焦距的微距鏡,例如Canon的100mm f/2.8或180mm f/3.5,使用這樣的鏡頭通常是為了拍攝昆蟲或植物生態,焦段愈長,愈能夠獲得柔和的散景效果,但通常上山不是為了拍攝這種主題,因為使用率不高,所以不太適合攜帶這樣的鏡頭,除非是刻意安排的生態攝影行程。要不然在微距的世界還是以100mm f/2.8為主。至於在登山行程使用超長焦距的望遠鏡頭,那一定是為了拍攝野生動物和鳥類,如果是這種拍攝主題,當然就必須使用相應的器材,但那應該是一個拍攝小組來應付器材的重量,而不是一位攝影者單獨揹負。

2.儘量共用
只要是相同廠牌,機身、鏡頭和其他配件可以共用,所以隊友如果夠默契的話,並非每個人都要帶一樣多的器材,如果背包裡可以減少一個鏡頭或閃光燈,重量體積的減少會很有感。當然最常用的焦段鏡頭還是自己帶著比較好,例如24-70mm之類,但是70-200mm尤其是光圈f/2.8的重傢伙,用不著每個人都各自帶一顆吧?
在有些需要補光的場合閃光燈是非用不可,同樣的,閃光燈也不用每人攜帶二顆,如果自組隊成員中有二人能夠各自帶一顆,就可以合作使用二顆閃光燈搭配無線遙控裝置,能做到雙光源同步擊發而且可以製造光比,用於拍攝小花小草之類的生態主題或是好吃的料理菜色相當好看,拍攝人物時也會更顯得有立體感。當然二顆閃光燈也需要有各自放置的位置,如果不使用燈架的話,請另外二位隊友手持也是一種方式,或是現場有不影響遙控訊號傳輸的地形地物可以利用,那就有可能只需請一位隊友幫忙手持閃光燈就好。除了上述以外,隊友使用相同廠牌器材的另一好處,是彼此機身電池規格也相同,在必要時可以互相支援。不過前提是,你必須有一票有共同興趣,且能力差不多的好隊友,不然,你就是別人的累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