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我們這個小公司剛成立,沒想到5月中就爆發疫情,導致去年一整個夏天大家都不能正常出門登山或潛水,直到大約10月以後才逐漸恢復正常。看似疫情漸漸消退,終於在上個月進行了和使用者“群聚”的第一場活動,當日雖然天氣不十分理想,但總算是順利進行,許多人也留言詢問下一場的時間地點…..。
我們也認真積極的想了好幾天,不過近來疫情再起,而且愈來愈嚴重,今天的確診人數超過4萬6千多例,似乎每個人的身邊親朋好友或多或少都有人陸續確診,雖然多數也陸續康復好轉,但是看來短時間內是擋不住了,我們下一次的“群聚”活動也只能無限期順延。

經營自己了解的生意
我們自行開發的各類服飾商品很多都是以能夠滿足登山建行的目的而設計,但是除了老王賣瓜式的商品推廣文之外,有些登山活動的基本觀念應該要被嚴肅看待,我們也樂意儘可能地分享自己過去累積的圖文記錄,所以除了在野地日誌的網站上收錄這些相關內容之外,也不時會在我們的臉書專頁上露出。
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登山健行是我們自己經常幹的活動之一,但是自從「山林開放」以來,登山事故的發生件數愈來愈多,其中相當多的案例是屬於可以避免卻就是發生。從多起離譜的山域救援事件來看,明顯是登山者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幾乎都是從決定出發到揪人,然後真的出發….,每一個環節的疏失累積,最後導致發生事故。意外之所以是意外,當然是因為準備不周,或是認知不全,所以才會意料之外。

登山行程的開始到結束
原本我們希望能夠在經常性的舉辦「分享會」或「說明會」,除了介紹自己開發的商品,也希望傳達一些正確的認知,在上回第一次的說明會時,我們選擇了登山經驗分享這個永遠也講不完的主題,雖然能講的時間不多,但至少可以和參加者面對面溝通或討論,但是下一次是何時看來遙遙無期,只好利用臉書的版面以文字傳達了。
每一趟登山活動從開始到結束,都應該要有計劃,全程的結構應該是:

一.起心動念
看到網路上流傳漂亮的風景畫面,激起想要去的念頭,這很正常,但是常常忽略的是,那樣的地點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去呢?時下的網紅、網美們在網路上留下的訊息不一定是真實的,甚至不是完整的,雖然景色不會是假的,但抵達的難易和季節、天候、成員有絕對關係。
你的體能狀況或是能力適合去嗎?假期夠長嗎?要和誰同行?真實情況是除非參加付費的商業團體隊伍,否則跟陌生人登山風險是很高的,別怪隊友不罩你,也許是你拖累隊友。到底是去拼速度的,還是扛著單眼鏡頭要去等大景的,一定要分得很清楚。以上只要有疑問沒有確認,那就最好不要去。

二.安排行程
常見的登山行程其實都過於緊湊,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人受到假期天數的長短限制,到底需要安排幾天,除了假期長短之外,也要看路線上有幾個適合的過夜地點而定。也許適合的過夜位置很有限,所以非得抵達特定的過夜地點,但是天候變化會影響行進的難度,腳程太慢,或是沿途因為賞玩等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要有從白天走到黑夜的打算,因此該有的裝備、糧食等,在設計行程時就要被考慮在內。
不管會不會發生,每一趟行程都要有面對最壞情況的應變計畫,例如能不能應付緊急過夜、撤退甚至對外求援…等,最好是每一個成員都有這樣的能力。
你覺得跟上領隊就行了嗎?這年頭很可能領隊不在你前面喔!或者隊友不把你當隊友喔!如果不確定,那就多走幾趟最簡單安全的路線累積經驗,再逐漸挑戰進階路線。

三.體能維持
登山哪有不會累的,嚴格來說,登山者適當體能的最低標準應該是,自己的裝備自己揹,還能跟上隊伍的腳步。如果揹不動或跟不上,代表你不應該參加這樣的隊伍或這樣的行程安排,但是這得在出發前就先認清自己,或認清隊友。(該不該相約,不能只考慮車資分攤啊!)平日沒有運動習慣者,不要輕易的就想要去挑戰多日的高山行程,就算是簡單如玉山主峰線,雖不難走,但高海拔又低溫的環境是很容易引發高山症的。維持體能是想要進行戶外活動者自己要做到的基本功,當然沒信心的話,花多一點錢參加可靠的登山旅行社行程是很好的選擇。

四.裝備整備
這個是大家都一定關心的議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追求可靠與夠用,不必迷信品牌。雖然多帶是浪費力氣,但是該有的一要有,衣物和導航通訊等裝備的重要性,是較容易被一般人忽略的項目,輕量化應該是建立在夠用和堪用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輕量的裝備和衣物(或食物)。
如果要追求特定的享受或慾望,當然就得付出更多體能的代價,例如對於影像品質吹毛求疵,揹得動大光圈鏡頭的話就背吧,或是想吃好住好,食材、燃料和宿營裝備等就背吧,啊又要享受又不想勞累的話,那就付足夠的費用請專業協作也是省力氣的選項。到底哪些裝備是不可或缺的?其實很多,但非專業訴求的商品一定是比較不可靠的。

五.行前會議(或行前教育)
行程計畫到底是怎麼安排的,在出發前一定要讓每一位成員知道,該補充哪些裝備、公裝如何分配、緊急應變計畫(包括撤退)、如何通過危險地形,與其他注意事項等,都要在出門前一定要讓每一位成員非常清楚,各項裝備器材的使用也讓成員熟悉,至少大背包如何有效率的打包總要每個人都知道吧?
裝備不足的一定要在出門前好幾天就要補齊,而且要確定使用沒問題,尤其絕對不能發生已經在行程中才發現背包滲水讓保暖衣物或睡袋已經濕透的狀況。領隊會在出發集合時檢查嗎?(存疑)

六.風險控管
不該揪的人別找,不該跟的團別跟,就是最好的風險控管。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但這就是實情。成員的體能條件不一樣,所以公裝當然不是平均分配重量,體能好的人就該多負擔些公裝的重量。隊伍的行進速度要被控制,避免隊伍人數分散,腳程快的人必須配合最慢的成員。以上如果稍有不確定,最好這團就……….別跟了。

七.臨場反應
遇到狀況要如何處置,這只能靠經驗累積,但經常也是行前會議或行前教育是否徹底的驗證。臨場狀況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裝備問題例如:背包調整不當,可能是得行走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漸察覺不舒適,當下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搞定?行進間保暖衣物的穿脫時機、裝備故障的處置、又或者是天候陰情不定,到底要不要穿上雨衣還是脫下雨衣……等。行經路跡不明路段,要注意開啟導航裝置記錄航跡的時機、是否高繞避開崩坍地形、休息節奏的控制、遇到野生動物的應對等。
此外,萬一真的發現自己迷途該如何處置?其實最保險的選擇是不要再亂走了,運用既有的裝備就地等待,只要能維持身體保暖與乾燥,缺水應該可以撐2、3天,缺食物應該可以撐個5、6天,絕對不要貿然下切找水,這樣做危險性會更高。

八.撤退時機
山岳氣象預報的掌握很重要,出門前就做撤退的決定很難,入山後行程中要不要做撤退的決定更難,但是做沒把握的決定就是承擔風險。最好的撤退是全員一起行動,原則上是若無特殊狀況就不要讓隊伍分散。尤其是發生人員意外受傷時,除了第一時間是否可以拿出緊急醫護用品應付,也要評估行程是否要繼續或是撤退,如果是發生成員有高山反應,不但不能再繼續爬升高度,更要考慮如何盡快降低高度,當嚴重時,即便是黑夜恐怕也等不得了。

九.結束後的問題與檢討
大部分的隊伍行程結束後都會記得去吃一頓“慶功宴”,但很少會進行問題與討論。每一趟行程結束後都應該有收穫,起碼是記取教訓,就算是決定從此再也不登山,那也算是得到經驗。
每一趟行程的結束,其實也是下一次的開始,每一個登山愛好者都應該隨著經驗累積,不斷充實自己對山野環境的認知,或是各種技巧的學習,至少要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不製造他人的麻煩,能夠的話也願意儘量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