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來啦,但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悶熱的天氣很可能會持續到10月底,近幾年甚至感覺不出有冬季。對於登山行程來說,氣溫不低代表的是不需準備保暖度太厲害的寢具和禦寒衣物,因此背包的重量應該會輕一些,體積也會小一些。

這也算是另類的便利之一,秋冬季登山的另一個優點是天氣會比較穩定,遇到午後雷陣雨的機率不像夏季那麼高。根據台灣地區的氣候與地理條件,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氣溫下降大約6度C,而最近一、二年的冬季在台灣的平地地區其實都稱不上寒冷,晴朗天氣的夜晚氣溫大概都有18度以上,以大眾級高山行程的山屋分佈來看,大多座落在2500-3500公尺之間,所以夜晚的溫度幾乎不會低於0度,所以,其實用不著使用保暖度過強的睡袋、衣物等。在一般的裝備清單中,通常以睡袋和保暖夾克的體積最大,如果填充材料的等級不高,通常也不會太輕量,為了減少體積和重量,也為了讓大背包更小一點,我們要儘量做到一物多用,和儘量不攜帶過重的裝備、食物等。
我們一定會攜帶足夠保暖的保暖層夾克,夜晚在睡覺時,睡墊的厚度只要足以達到隔熱的效果(充氣或填充發泡物),應該都能阻絕來自地面的寒意,只要穿著保暖層夾克+睡袋內套,再進入睡袋這樣的就寢裝備組合,那麼睡袋就可以使用更輕量化的選擇。至於睡墊,無論是充氣式或是發泡材質,新一代的產品其實都不算重,但是充氣式的體積會比較小。
如果願意嘗試的話,也可以試試使用半身的睡墊。通常半身睡墊不會是真的只有半身長度,一般來說通常也會從肩部到大腿,頭部下方可以使用剩餘的衣物當作枕頭,腿部下方可以使用背包,同樣也具有一定的隔熱效果,尤其是睡山屋的熱門路線,山屋內很可能都是床位額滿的情形,其實氣溫也是比室外高的。

當然出發前還是要審慎評估氣象,以及不要錯估形勢,這也是戶外活動風險控管的一環。